能在王爷身边长久待着的,还是只有他们几个皮糙肉厚的老油条。
叶云亭见他满眼同情地看着自己,表情逐渐疑惑。但他还是主动报了姓名:“叶云亭。”
朱烈咂摸了一下,心想这名字好像有点耳熟。但细想又想不起来在哪儿听过。索性便不再纠结,将门一关,说起了正事。
他将身后一个黑漆漆的木匣子端出来,骂骂咧咧道:“此番多亏王爷让猎隼传信,否则大哥怕是真要中了奸人的计。”
朱烈说在接到李凤岐密信前几日,皇帝派出的监军赵炎一行便抵达了北疆都督府。
北昭几支边关军中都有监军坐镇,唯有北疆从来没有过监军。
乃是因为老永安王还在时,成宗皇帝十分信任他,从未派监军前往掣肘。以至于到了后来,老永安王过世,李凤岐承袭永安王爵位,又凭军功坐上了北疆大都督之位,北疆军中也一直未曾设置监军。
李踪忽然派遣神策护军中尉赵炎前往北疆都督府充作监军,这整事就透着蹊跷。朱闻疑心是京中出了事,但派人几番打探却只得到些捕风捉影的消息。有说永安王中了毒命不久矣,也有说永安王遇刺身亡的……总之没有一个切实的说法。
而赵炎在军中行事更是目中无人乖张至极,朱闻越发疑心,便投其所好将赵炎灌醉了,方才从他嘴中问出了确切的消息。
醉酒的赵炎说,永安王功高震主,皇帝视他为眼中钉久矣,如今中毒正中皇帝下怀,以养病之名将人囚在王府,却又故意不派医官医治,他动身来北疆前听说不可一世的永安王只能跟废人一样躺在床上苟延残喘,已经没几日好活了。而永安王麾下的玄甲军,甚至整个北疆军,都将是皇帝的囊中物。
朱闻虽然比李凤岐大上几岁,却一向最服气他。他们这些追随的兄弟,哪个不是跟着李凤岐在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
是以听到赵炎的话之后,朱闻气血涌上头,就要点齐兵马,杀去上京救李凤岐。
朱闻是个粗人,性子也冲动,而且生平最听不得谁诋毁永安王,是以赵炎一番话就将他的怒气完全挑了起来。但朱烈行事却更求稳妥,他总觉得这整件事都透着股邪门劲儿,便说服了其他几个将领,一同压住了冲动的朱闻,准备先秘密派人往京中打探消息,有了确切消息之后再谋划下一步行动。
谁知探子刚派出去几日,他们便在都督府里发现了猎隼,以及猎隼腿上绑着的密信。
看过信后,朱闻确定了李凤岐暂时没事,待头脑冷静下来后,几个将领将前因后果一合计,便发觉这事不对——他们差点入了赵炎的套。
他们憋着气却没立刻发作,而是派人暗中盯着赵炎。却意外发现,这些日子赵炎竟然一直与殷家有书信往来。
他们不动声色,顺藤摸瓜地往下查,又发现在渭州与冀州交界处的山里,藏着好几万冀州军。
冀州属云容都督府管辖,而云容都督府的大都督殷啸之,正是皇帝心腹。
此时此刻,渭州往冀州去的山里,藏着大量冀州军,已经说明了问题。
他们这才惊觉,皇帝竟然是故意派赵炎前来挑拨,引他们起兵杀回上京,届时皇帝若是一个造反的帽子扣下来,埋伏在山里的冀州军便可以光明正大地伏击他们,还可以美其名曰平息叛乱。
先前冲动的朱闻没想到小皇帝竟然如此狠辣,他想到自己点齐的十万嫡系玄甲军,后背都被冷汗浸湿。
是以他才立刻派了朱烈快马加鞭赶回上京来,与李凤岐会面确定情况。
李凤岐自然深知朱闻冲动误事的性子,冷声道:“这事也能叫他长长记性,免得下回又入了别人的套,”
朱烈连连点头,也不敢给大哥求情,将手里捧着的木匣子打开,捧到李凤岐跟前:“我们拿到证据后,便以蛊惑军心之名斩杀了赵炎,我特地将他的项上人头带来了。还有一并的书信证据,王爷看看要如何处置。”
敞开的木匣子里,赵炎双眼圆瞪,死不瞑目。
李凤岐下意识瞥了身侧叶云亭一眼,见他面无惧色,方才思索了一番后道:“你传讯五更,让他备轿准备上朝,既然证据都齐全了,那赶早不赶晚,我亲自去给李踪送个大礼。”
说完嘴角冷冷撇了撇:“我先回房换朝服。”
说罢便唤上叶云亭一起回房。
叶云亭脚步顿了一下,上前问朱烈讨要猎隼:“猎隼的任务已经完成,将军将它交于我吧。”
“这猎隼是你的?”朱烈将猎隼交给他,疑惑道:“我怎么记得这隼被殷家人带回去了,怎么到了你手中?”
“是我同人借来的,如今任务完成,也该还回去了。”
朱烈恍然,朗声笑道:“那你这回可是帮上了大忙,要找这么只能送信的猎隼可不容易。”
他本来觉得叶云亭瞧着跟小白脸似的,没想到竟然还出了这么大力。难怪王爷将人带在身边,原来是恩人。
既是王爷的恩人,那自然也是他的恩人。朱烈神情里对他多了几分亲近,仗着身量比他高,抬手搭着他的肩膀哥俩好道:“既然同在王爷麾下效力,那便都是兄弟了,等改日有空,哥哥请你喝酒。”
“……”叶云亭迟疑了下,不知道当不当告诉他,其实自己还是名义上的永安王妃。
就这么一迟疑的功夫,就见行到门口的李凤岐回过头来,语气莫测地说:“朱烈,你是谁的哥哥?”
朱烈茫然与他对视,不知道这话有什么问题,犹豫犹豫道:“叶公子瞧着最多也就弱冠,我痴长他几岁……”
自称个哥哥也没问题……吧?
“我看你是在北疆待久了,脑子都钝了。”李凤岐冷嗤一声:“正好王府缺人手,这几日你便负责打理王府大小事宜,也好多用用脑子。”
说罢一甩袖,唤上叶云亭一同离开。
朱烈摸不着头脑,不懂好好说句话怎么也要被罚。他亦步亦趋地跟在后头,不甘心地嚷嚷:“王爷,我是个粗人,这内务还得找个做事细致周全的管事才好……”
李凤岐头也没回,与叶云亭一同回了正房。
朱烈站在原地,瞧着两人进了一间屋里,终于发觉个一直被自己遗忘的问题。他揪住个打灯笼的侍女问道:“那叶公子,到底是什么身份?”
王爷平日最厌恶别人近身,怎么换身衣裳,还让叶公子陪同呢?
那侍女见他人高马大凶神恶煞,有些畏惧地垂着头,声若蚊呐:“叶、叶公子?您是说王妃吗?”
“……”
朱烈眼睛逐渐瞪大,最后一拍脑袋,心说完了。
这文弱俊秀的小白脸,竟然是王妃。
难怪他觉得名字耳熟,能不耳熟么,他刚到王府时,五更给他开门时就给他说过,王爷如今有个冲喜的王妃,是国公府的大公子,叫叶什么来着,他当时只顾着去寻王爷,左耳进右耳就出了,根本没往心里去。
朱烈逐渐自暴自弃,心想受罚就受罚吧。左右还当了一回王妃哥哥,也不算吃亏。
*
叶云亭与李凤岐回了房,便替他将朝服拿出来。
李凤岐自行宽了常服,换上了繁复郑重的朝服。
朝服为深紫色,胸前以金线绣孔雀图,黑色革带勒出劲瘦腰线,外罩深紫纱衣,再配上金鱼袋,三梁冠,金蝉饰。气质卓然,难掩芳华。
叶云亭替他将背后褶皱抚平,有些担忧道:“王爷今日若出现在朝堂上,必定引起轩然大波。”
白日才刚到昭和正街走了一圈,宣告性命无虞,接着不等宣召,又自行上了朝。
对皇帝而言,无异于明晃晃的挑衅。
“放心。”李凤岐漫不经心地整理宽大袖摆,从容笑道:“我心中有数。”
今日早朝的这份大礼,李踪就是不愿,也得给他捏着鼻子收下。
第21章 冲喜第21天 我给你撑腰(三更合一)
四更天, 鸡鸣时分。
天色还未亮,正院檐下亮着一盏盏灯笼,新来的侍女打着灯笼候在院子里, 见两人出来了,便打着灯笼在前面引路。
叶云亭将李凤岐送到王府大门口,方才顿住脚步。
他虽然表情平静, 但李凤岐知他在担忧什么,他轻轻拍了拍叶云亭的手背, 由轮椅换到轿子中,掀开轿帘朝叶云亭摆了摆手:“回去歇息吧。”
叶云亭朝他颔首,就见轿夫抬起轿子,五更推着轮椅跟随其后,一行人往皇宫方向行去。
从王府经昭和正街, 再到前朝太和殿, 约莫要两刻钟。
白日里热闹的昭和正街此时寂静得很, 老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此时正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街道上只有灯笼的微光与沉闷的脚步声。
偶尔也会遇到其他去上朝的官员,相熟的官员之间, 便会睡眼惺忪地打个招呼。
越靠近皇宫,各府的轿子就越多, 一众大小官员卷起轿帘叙话闲谈, 提及最多的话题无异于昨日傍晚, 永安王出府迎接老王妃之事。
据说身中剧毒命不久矣的永安王,竟然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好了。
此前王府里头发生的事,也不是各个官员都知晓。但在朝为官的人,不说各个人精,但也都懂得察眼观色。即便是不知道王府之内的光景, 他们看皇帝这些日子的态度,也能猜到一二。
都在暗中猜测盛极一时的永安王府怕是自此就要倾覆了。
有人唏嘘,也有人幸灾乐祸。但大家都有志一同地保持了沉默。毕竟永安王命不久矣,为一个将死之人得罪了皇帝,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更何况从前那些亲近永安王的官员都一个个噤如寒蝉,又哪里轮得到他们强出头。
大家都站好了立场,只等着看永安王最后结局。
却不料眨眼功夫就被永安王杀了个措手不及。大小官员们自有立场与派别,此时都在小声引论此事带来的后续影响。
兵部尚书戚邵揣着袖子老神在在:“今日诸位大人说话还得谨慎些。”
众官员都心照不宣,永安王大好,那陛下的心情定然好不到哪里去。这个时候触霉头,说不得乌纱帽和项上人头就得没一个。
“这天怕是要变了。”年迈的御史大夫揣着暖炉,眯着眼看灯火辉煌的皇城。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古往今来屡见不鲜。
但皇帝与永安王之间,实力差距太悬殊。如今打蛇不死,后患无穷。
永安王可不是打不还手的泥菩萨。
众人一时缄默,都默默猜测着日后的朝堂局势。
黑暗中不知是谁忽然惊呼了一声:“那可是永安王的轿子?”
众人一惊,纷纷循声去看。
便见一架比寻常轿子要高大宽敞些的轿子默默停在边上,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轿帘垂着看不到里面情形,但帘子右下角绣着的“永安”二字却格外扎眼。
一众大臣盯着垂下的轿帘,恨不得盯出个窟窿来。
与李凤岐交好的戚邵眉毛一扬,朗声问道:“可是永安王尊驾?”
他话音刚落,就听一道清冽声音回道:“诸位大人许久不见,可都安好?”与此同时,低垂的轿帘缓缓卷起,露出李凤岐那张似笑非笑的脸来。
竟真的是永安王!
一众官员震惊异常,连脸上的情绪都差点维持不住。昨天傍晚才听说永安王大好的消息,今日天不亮,人就来参加朝会了。
分明是来势汹汹。
又想起御史大夫方才的话,心道怕是真要变天了。
官员们心思各异,素来与李凤岐关系亲近的大臣都凑上去寒暄,其他人则竖起耳朵听。
有人问:“王爷大病初愈,何不多休息几日?”
李凤岐声音不高不低,冷如寒冰,在暗夜里透着几分阴沉:“有要事要禀告陛下。”
众人思索着永安王这会儿有什么要事。
没等想出个所以然来,就听钟声响起,宫门大开。
众人只得打住话题,下轿列队,往皇城内行去。过金水桥,便至太和殿广场。
群臣列队拾级而上,唯有李凤岐坐在轮椅上,由五更从旁推上去。
待到了太和殿门口,方才换成了太和殿的内侍接手。
五更顺道将装着赵炎首级的木匣交给内侍,嘱咐道:“拎好了,可别给摔了。”
那内侍唯唯诺诺地接过,才推着李凤岐进殿。
众人按官职列好队,李凤岐的轮椅在最前方,待众人站好队列后,又见一人姗姗来迟,白衣素服,正是太傅韩蝉。
韩蝉脸色有些差,他瞥了李凤岐一脸,站在了他旁边,与他并列。
皇帝李踪还未到,太和殿内不可喧哗,文武百官俱都沉默不语。如此等了大约一刻钟,穿着明黄衮龙服的李踪方才出现。
他刚刚弱冠,面容尚且带着青年人的稚嫩,肤色因养尊处优,养得极白。被明黄的龙袍一衬,就多了几分羸弱。
若不是身上的龙袍,瞧着不像九五至尊,倒更像个有些阴郁的书生。
李踪走至殿中,在宽大的龙椅上坐下,冠冕上十二珠轻轻晃动,遮住了他阴沉发青的脸色。
他目光阴郁地凝视李凤岐,藏在袖子中的手攥成了拳。若不是方才已经在后宫泄过一回火气,他连面上的平静都难以维持。
崔僖侍立在侧,鸣鞭一声:“有事早奏,无事散朝——”
去势后略有些尖锐高亢的声音回荡在太和殿中,一众官员下意识将目光凝在了李凤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