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所谓爱,不过就是这些琐碎的小事。
对于陈正祺的病,陈熙南帮不上任何忙,哪怕是陪伴。他能做到的所有,也不过是在这夜深人静之时,偷偷喊一声爸。
但对陈正祺来说,这就足够了,甚至已经是很多了。
他从没说过,去年那篇对陈熙南的报道,多么让他骄傲。三百字的文章,他一字一字誊抄。亲朋好友显摆一圈,拿相框裱在客厅。儿子带对象回来那天,还手忙脚乱地摘下来藏被窝,生怕被埋怨瞎嘚瑟。
他可爱的孩子,还不到三十。往后的人生那么长,他多想再目送一程。
看他幸福美满,看他趾高气昂,看他步步高升。看他彻底成熟,长成坚不可摧的大树。
靠着这点牵挂念想,他活着出了ICU。
术后陈正祺恢复迅速,刀口也长得好。他把轮椅坐得像巡回花车,到处逗闷子。逢人就撩肚皮,展示他的‘光荣事迹’:六个大洞和一条长疤。
“这回是真鸣呼了。”他总这么说。
段立轩一开始没听懂,后来还是听陈熙南给他翻译:鸣和呜差一个点。差一点呜呼,就是鸣呼。
等能自由活动,他更是开始‘走街串巷’。在三院这个巴掌大的地方,一天能溜达出一万步。
不管走到哪里,都哼唱着他的专属BGM:“闲来无事我出了城西,瞧见了别人骑马我骑驴。扭项回头,瞅见一个推小车的汉呐。要比上不足,也比下有余。”
这个满嘴京片子的老头,很快成了病区里的活宝。大家都爱找他聊天儿,比听相声还过瘾。
他管撒尿不叫上厕所,叫‘去听个响儿’。管散步不叫溜达,叫‘11路去’。
段立轩问啥叫11路,陈熙南又充当起翻译:因为11看起来像是两条腿,所以11路就是走着去。
病区有人离世,他从来不说谁死了。卖煎饼果子的老刘没了,他说人家是‘收摊儿了’,无父无母的小王没了,他说人家是‘回老家了’。至于退伍老兵赵大爷,他则说是‘见马克思去了’。
面对这个悲观的绝症,他从没被打倒在地。总是神采奕奕、开开心心。笑声顺着窗户飘出去,风都吹不散。
陈熙南还跟段立轩感慨,当初放手一搏真是对了。他们开始畅想未来,还计划全家去瑰林旅游。
然而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绝望中给你一点希望,像是小火柴闪动的微光。但迟迟不肯烧起来,总那么飘飘摇摇的。直到一阵风起,将它无情吹熄。
第三次化疗前的CT显示,陈正祺的癌症发生了大规模转移。癌细胞通过血液,在肝、肺、肾上腺等均有定植——很遗憾,他没能成为那25%里的一员。
秋分季节,大雁在云层里飞。小走廊的爬山虎红得辉煌,结着蜘蛛湿润纤细的网。
“咱回家吧,爷们儿。”陈正祺说。
在阳光下,他的眼球浑浊,像两颗斑驳的琥珀。
陈熙南沉默良久,终于含泪答应:“我去楼下,给你拿两盒奥施康定。”
段立轩买了套酒红的暗纹唐装,给老头打扮得喜气洋洋。带他上市里最豪的酒店大撮一顿,还订了个蛋糕。
松枝仙鹤下,是段立轩亲手写的裱花。鲜红的果酱,画着大小不一的‘甲骨文’:能盖儿。(牛B)
陈正祺捧着这个蛋糕,做了个搞怪鬼脸。这一瞬被定格进陈熙南的镜头,成为他人生中最后一张独影。
枫叶红满城的时候,癌细胞侵犯到了他的胆囊。那些他曾最爱的美食,如今闻一下都恶心。但他仍笑呵呵的,说自己‘歪嘴鸡啄不上好稻米’。
等树枝秃了的时候,他的胆汁开始淤积。皮肤一点点变黄,每天都钻心地痒。他依然笑呵呵的,说自己‘老绿瓜刷黄漆’。
气象台发布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伴随着断崖式降温,溪原入冬了。他走路开始打晃,连楼都下不来了。
四肢瘦得像小木棍,肚子因腹水高高鼓起。黄疸严重,看起来像一只昏暗的灯泡。
这只灯泡马上就要熄灭了。老头坐上了通往天国的自动扶梯,一寸寸远去。
死亡正在发生。蓦然之间,时间加快了脚步。
等到溪原飘起第一场雪,癌细胞入侵了他的大脑。他开始吐血,出现幻觉。
那个豁达、乐观、幽默温和的男人,已经成为了过去完成时。他木桩似的陷在被里,常常糊涂,偶尔清醒。清醒的时候笑,糊涂的时候哭。
笑的时候,就让许廷秀重新找个人过。找个有钱的,找个帅气的。别再找像自己这样的,什么也给不了,还早早地走了。
哭的时候,就胡乱喊着:妈,我想小秀儿了。许廷秀拿围嘴儿给他揩眼泪,唱摇篮曲一样喃喃哄着:“不要哭,你不要哭。你哭,我也要难过。人总归是要走的,小陈哥,人总归是要走的…”
说着说着,她没了声音。伏在丈夫干瘪的身躯上,颤抖着倒气。直到哭得脑门酸胀,又是守着床头灯熬到天亮。
那些日子,老房里总是人来人往。又在某一个瞬间,忽然变得安静异常。
2017年最后的夜晚,一家四口聚在一起跨年。客厅热得像暖炉,寒风从窗缝里吹着百叶窗。轻轻打着窗棂,发出咔哒哒的声响。
陈正祺因为积液压迫,只能靠在沙发上坐着。但他精神头很好。神志清楚,眼睛炯炯有神。
陈熙南架上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他记录。拼尽全力,想抓住这最后的每分每秒。
陈正祺说了很多。他对许廷秀说,你搁这头瞅着老二,我去那头瞧瞧老大。咱俩各干各的,团圆那天早晚会来。
他对段立轩说,咱爷俩这辈子缘浅。下辈子投胎到咱家,爸一准儿把你好好拉扯大。
他对陈熙南说,你可以挥手儿送送我。但我不乐意瞅见,你哭着走往后的道儿。
透过长方形的相机显示屏,陈熙南看见父亲在冲自己微笑。黄绿嶙峋的脸上,一个带着祝福意味的微笑。
歌里唱,时间都去哪儿了?
陈熙南想,大概是去往宇宙了。去往二十九年前,他呱呱坠地那一刻的宇宙。
时光只是离开了此地,却永远不会消弭。就如同一颗几万光年外的星星。或许它早已熄灭,却仍灿烂燃烧于今日的视野。
第97章 风雨同舟-97
2017年6月5日,陈正祺确诊胰腺癌。抗癌半年后,于2018年1月3日正午离世。
他的死亡,正如他所期待的那样。吃了两个芹菜馅的煮饽饽,晒着暖暖的太阳。拉着妻子的手,看着两个儿子。在电视声和家人的交谈声中,不知不觉合了眼。
人在死亡的时候,很少像是剧里演的那样。银行密码交代一半,猛就咽了气。
死亡是一个过程,不突然也不痛苦。先是陷入昏迷,呼吸深而缓。脸色一点点变白,嘴唇一点点变黑。随后呼吸变得浅而促,开始打小呼噜。最后又变得缓慢,且停顿间隔越来越长。5秒,10秒,20秒…
深度昏迷两小时后,陈正祺呼出最后一口气,而后不再吸气。
电视里正好放着《春歌》的大合唱。歌声婉转悠扬,阳光翩翩起舞。窗外掠过一群大喜鹊,嘎嘎地笑着远去。
许廷秀就像没注意到,依旧握着他的手看电视。活人温热有力的手心里,是死人冰冷松弛的手。没有血色,指尖泛紫。
又过了会儿,陈正祺的嘴缓缓张开。嘴唇和牙龈往上收缩,牙齿长得像一匹老马。但他仍是慈祥的,甚至还有几分可爱。
段立轩默默起身,出去张罗后事。陈熙南则去了卧室,从衣柜里拿出寿衣。
正红的手提盒,里面叠着厚厚一沓。衬衣、夹衣、棉衣、罩衣,俗称四领。衬裤、棉裤、罩裤,俗称三腰。四领三腰,就叫寿衣七件套。
段立轩说,因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以‘七’是个功德圆满的数字,装老衣得穿七件。
不过最外面那层罩衣,是老头自己定的——他不要原装那个黑底圆花的,老气横秋。他要穿干儿子给买的纹龙唐装,做黄泉路上最靓的仔。
陈熙南见过无数死亡,却是第一次切身经历死亡。比起悲,他更多的是懵。
他爸死了。在客厅的沙发上。他爸死了。在客厅的沙发上。
他是个医生,他当然知道他爸死了。可是好像…又不太知道。
楼道里响起人声,雷一样由远及近。门开的瞬间,轰隆隆地炸在耳边。说话,走路,放经。家具的移动声,水龙头的哗哗声。一片嘈杂中,听见他妈问:“轩儿,他们是干什么的?”
段立轩说:“妈,你回屋歇会儿。”
“妈不累。轩儿,他们是干什么的?”
“妈,去歇会儿吧。”段立轩仍旧道,“睡一觉。”
还有别的声音。男人,女人。陌生,熟悉。七嘴八舌。
“姨,回屋吧。”
“大鹏,过来搭把手!”
“电视用不用糊纸啊?”
“老姐姐,回避吧。夫妻不送葬,这都有讲儿。”
这句送葬,像是一截钢鞭。在空中挥了个响儿,打得许廷秀哀嚎连连。那哭声凄厉极了,刀一样扎在陈熙南心上。
他更懵了。心痛。害怕。无措。捧着寿衣盒呆在原地,不知道该怎么办。
“磨叽啥呢啊,麻溜的!”手里的寿衣被抢走,一只大手抓着他往外走,“妈搁外头哭啥样了都,你还不赶紧去劝劝。”
甫一出卧室,陈熙南又是一阵眩晕。地上撂着金黄色的裹尸袋,镜子和电视则被贴了白宣纸。许多人在忙活,走动。他爸脸上盖着金绸布,腰上铺着白遮巾。光着膀子,正被一个大叔擦身。
段立轩把遮巾拉到锁骨,伸手试了下盆里的水温。
“咋用凉水啊。兑点热的,整温的呼的。别光溜着擦,老头是个体面人儿。”
“哎,哎,好。”
许廷秀哭嚎着,也要去拿小毛巾擦。却被主事大婶拦下,连拖带抱地劝:“夫妻不送葬,夫妻不送葬啊。哎呀,老姐姐,可不兴这么哭!眼泪儿沉呐,他在那头可要拖不动喽!”
陈熙南走上前,搀着许廷秀的胳膊道:“妈,回屋吧。”
许廷秀倒在儿子怀里,呜咽着摇头:“我不能…把你爸…一个人儿扔下…”
“那不是爸。爸走了。”陈熙南平静地说道,“妈,回屋吧。”
尸体不是人。尸体没有反应、思想、性格、回忆。那不是陈正祺,只是一滩肉。
他爸不在这里了,陈熙南想着。从此以后,他爸也不在任何地方。不管是殡仪馆的冰柜,骨灰盒,还是幽暗的墓穴底下。
许廷秀被儿子搀着往卧室走。短短七八步的路程,反复昏厥了三次。
在丧亲之痛的打击下,娘俩都变成了孩子。只有段立轩麻利地忙活,还用老头手机通知了一圈亲戚。重打一盆水,亲自给擦脸剃须。
大叔把尸体侧翻过来,在遮巾底下给擦屁股。手一撤出,毛巾上全是黑血冻。那是老头最后的排泄物。
段立轩看了眼,心就发起酸。癌痛是种酷刑,吃啥药都止不住。肚肠子里都是血了,却从没疼得乱叫唤。想来老头后期再怎么糊涂,心里也还是惦记家人。
他别过脸去憋眼泪,嘴里却说道:“这活儿不容易。别五百了,给你拿一千。”
不知道什么时候,陈熙南从卧室出来了。他看起来还是懵懵的,但也知道伸手帮忙。拎着寿衣衬裤,顺脚往他爸身上套。
“孩儿,不能这么套。”大叔多挣了钱,变得更加积极。扯过衬裤,和棉裤罩裤层层套好。把手穿进裤脚,抓着老头脚踝往上提。
尸体不好穿衣,仨人翻来翻去。穿寿衣,套鞋袜。梳头发,戴礼帽。勒上绑腿带,戴上元宝戒。
最后在嘴里放上口铃,大叔换上干净手套。轻轻扣住老头下巴,把嘴合拢得周正紧实。
经过这么一番拾掇,陈正祺看起来更顺眼了。躺在棉被里,就像睡着了一般。
陈熙南亲手拉上裹尸袋的拉链。等就要拉到头的时候,又把脸贴上父亲脑门。眼里蒙着泪壳,但没有破。
“爸,”他温柔地说着,“儿子送您回家。”
滋啦一声,拉链被拉到了顶。金黄的牛津布,中央一个黑色的奠字。
“我留这看着妈,顺带收拾下灵堂。”段立轩问道,“你自个儿行不?”
“嗯。”
“殡仪馆那边乱糟事儿多,让大腚跟他们说。你跟瘦猴走,先去给爸选个房儿。买厚实点的,别合计价儿。”
“谢谢二哥。”
“啧,一家人净他妈说两家话。”段立轩给他腰上绑了根麻绳,又在胳膊别了块黑纱。拍拍他肩膀,抿嘴笑了下,“去吧。支棱点儿,啥也别怕。”
段立轩是个能干的大哥,把后事办得非常利索。当天就处理掉老沙发,在客厅搭了个小灵堂。大门不关,是迎老头的魂,也是让赶来的亲朋有地儿说话。
等下葬那天,没设酒席,也不收随礼。八十平的告别厅,聚了几十来人。陈熙南站在父亲的遗体旁,和祭奠的人轮流握手说话。
前后四十分钟,就推去火化。等骨灰盒递出来,不过六斤白灰。
人来时六七斤,走时也是六七斤。
陈熙南凑上去闻了闻,一股暖香。他把父亲的骨灰抱在怀里,就像父亲曾把婴儿的他抱在怀里一样。
在这个充满爱意的暖冬,陈正祺完成了他的死亡。
从世俗的意义看,他不是个成功的人。没挣过大钱,没握过权利。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更遑论什么会当凌绝顶。
人家的‘正事’,到他那里都是‘小事’。比如赶稿,比如酒局,比如去讨好某个领导。而别人的‘闲事’,到他那里则是‘大事’。比如去看孩子的运动会,和好友去河边烤肉串。买一束花装饰房间,和老婆包顿大馅儿水饺。
他的出身、性格和机遇,决定了他为数不多的人生选择。但在这有限的选择里,他做到了知行合一。
选择喜欢且擅长的谋生手段,和真心相爱的女孩儿结婚成家。用能做到的最好方式养娃,和志同道合的人交友。
他像山间里一条不起眼的小溪流。在阳光下闪闪而过,自顾自地充盈快活。
葬礼结束后的日子,家人经历了几个月的心碎。但没人觉得遗憾,正相反,都觉得圆满。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毁灭性的物种。不仅毁灭其他生灵,也毁灭自己。从采集社会到农耕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物质逐年提高,精神却越发贫瘠。
拼命地工作学习,总想着再挺一挺。就算摆烂躺平,心里头也是惶惶然。不敢停呀,一刻也不敢停。
社会压力越大,活得越拧巴。心在东头,身在西头,总也归拢不到一块儿去。因为幸福不起来,所以对老、死、病等分外恐惧。
在商业领域,有不少收割恐惧的产业。比如抗衰老保健品、护肤品、药物、医美、甚至于人体冷冻。
而在文艺领域,也开始选择回避。死了就穿越、错了就重生、意外了就异世界。撒泼打滚的,就是不肯灰飞烟灭。
人们用尽百般手段,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实在没法了,就在手机上开个美颜。
可人总会老、会病、会死。这个过程不可避免,也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时间不止拿走了一些,同时也赋予了一些。
虽说失去了美丽的青春容颜,可也一并失去了冲动、无知、幼稚和自大。
虽说脸庞被镌刻下沧桑皱纹,可也一并被镌刻下智慧、谦卑、沉静与慈悲。
最重要的,是时间赋予人以经历、回忆、成长、爱意。
衰老不是青春的悲剧,就像秋天不是春天的悲剧。而死亡也不是生命的悲剧,正如星空不是白昼的悲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作者有话说:
最后一句话是歌词,来源于《春歌》。很好听的一首歌,听着心里头特宁静。
故事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按照惯例,最后再甜几章,给大伙儿缓缓。
2018年9月6日凌晨,细雨绵绵。
万家灯火颤摇在水光中,昏昏欲睡。但对神外医生陈熙南来说,今晚注定又是一个不眠夜。
他刚眯着不大会儿,枕边的手机嗡嗡震起。光速摁了静音,悄悄起身去客厅接。
打电话过来的,是值班医生袁婷婷。既是今年新来的住培医,也是科里唯一的女性。
“陈主任,不好意思嘞,恁个晚还来打扰你。今晚上急诊来了两个病人,情况都不咋个好。一个快80嘞,神志不清,还伴到右边手脚偏瘫。一个42岁,出车祸撞到脑壳。具体啥子情况还晓不得,正往这边赶,估摸还有十分钟不到。”
这女侠说话本就快,这会儿还呼呼喘着气。在话筒里忽闪忽闪,像是下着一场大雨。
“不慌啊。先不慌。”陈熙南拿肩膀夹住手机,坐在沙发上穿衣,“偏瘫的片子出来没?”
“左侧外囊区出血。出血好多嘛,小30毫升。年纪太大咯,神内又搞不赢。”
陈熙南蹬完袜子,发现有点拧。刚要脱下来重蹬,又蓦然清醒。放弃穿一双完美的袜子,转而去蹬裤子:“先去医务科,启动绿色通道。让手术室准备着,我现在过去。”
“那你搞快点儿嘛,不要然瓦瓦的哈!”
挂掉电话,陈熙南回卧室拿眼镜。在枕边没摸着,只好开床头灯找。这一亮灯,给段立轩刺醒了。从枕上抬起脖子,眯缝着眼睛找手机:“嗯?几点了?”
“才一点,睡吧。”陈熙南捞起眼镜,极快地拍灭了灯,“有两个急诊,我先回去一趟。”
今年六月份,陈熙南喜提副主任。段立轩本以为这回腕儿大了,能清闲点了。没想到居然更他妈忙,几乎就是脚打后脑勺。
当主治的时候,在值班室被叫醒。成了副主任,在自家卧室被叫醒。
因为一般的三甲医院,都实施‘三唤’的急诊制度。病人哔卟哔卟来了,急诊医生先冲上去看,这叫‘一唤’。急诊医生搞不定,得叫专科医生会诊,这叫‘二唤’。如果值班的专科医生也不行,需要摇人,这就叫‘三唤’。
总之医生没有实心的休息日,随时随地可能受到‘急诊的召唤’。神外属于重灾区,因为‘时间就是大脑’。
陈熙南脾气好、住得近,不甩锅、技术高,堪称天选三唤。如果他能把自行车蹬得再快一些,那就更完美了。
这两个月,段立轩几乎没跟陈乐乐吃过饭。有时候半夜被捣鼓醒,糊里糊涂就摞上了。等次日一早,旁边还是空空凉凉。像是做了一场旖旎潮湿的梦,更像是被某路野鬼吸了阳。
明天是陈熙南30岁生日,俩人老早就做了计划。段立轩本想着,平时累B呵的,生日就消停儿过。兜兜风,划划船,吃个大餐,泡个温泉。但陈熙南却说想去赶海,要亲手给二哥挖顿海鲜盛宴。
段立轩嘴上骂他能挖到个篮子,但还是买了雨靴和小塑料桶。查了一圈赶海攻略,期待得像春游前的孩子。
陈熙南在日历上辗转腾挪,好不容易把这天空出来。结果大半夜还得回医院,不知道几点能搞完。
段立轩重重落回枕头,骂骂咧咧地转过身去:“医院是你家,你跟医院过去吧。”
陈熙南单膝跪到床上,扒着他肩膀头哄:“明早九点出发,我保证什么都不耽误。不生气了啊。”
“别他妈墨迹,赶紧走。”段立轩拉上被子,拱着肩膀甩开他,“你们医院就你一个大夫,离了你谁他妈都活不了。”
情况紧急,陈熙南甚至没时间再多哄一句。只能亲亲他脸颊,说了声抱歉。披上雨衣,拎起玄关的自行车下楼。
一般人快走也就十分钟的路,陈大夫骑车也得五分钟。段立轩有时候也挺纳闷,骑那么慢咋还能不倒呢?
陈熙南自认在凉雨里‘猛猛地’蹬了五分钟,终于顶着一头湿呛毛进了急诊。
脑出血的老头,已经形成了脑疝。将近八十岁的高龄,还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手术风险、麻醉风险、止血难度都极高。就算下得来台,术后恢复也未可知。
如果是曾经的陈熙南,大概会劝家属不要人财两空。但现在的他,已经是另一种想法——他还记得去年夏天,自己是如何想争取父亲的那5%。
医疗里存在奇迹。哪怕只有5%,也还是有人争取到了。他们活了下来,能够继续爱人与被爱。
陈熙南这头刚和家属说上话,那头车祸的送来了。轮床急速前进,裹挟着一片兵荒马乱。
如果不是医护们急切的脚步,很难相信人还活着。因为那已经不能说是一个人,而是一滩人。
手术室里一团乱麻,不管是病人的脑袋,医护的手脚,还是仪器的电线。
“血压不行了!”麻醉师喊道,“血压上不来!输血!冰箱里的都拿来输上!”
医护在脖子下输血,陈熙南在脖子上止血。所有急救的当务之急,都是先止血。只有把血压抬上来,才有可能保住一命。来不及交叉配血了,只能先注输0型阴性的洗涤红细胞。
血输进去是那么慢,流出来又是如此快。
一块拳头大的颅骨已经不见,脑子往外膨着。脑表破了数不清的血管,血半凝着,像是融化后又凝固的蜡。
硬脑膜被一路撕开,头皮下方断了好几根动脉。随着心脏的搏动,鲜血一股股地从断口喷射出来。
陈熙南凑上去仔细观察几秒。虽然脑表面看起来汹涌急迫,但失血最快的是伤口边缘。
打定主意后,他用止血夹夹住破口。从外往里,一根根地烫封血管。一边止血,一边往外捡碎骨茬。用电钻切骨,把参差的缺损修成椭圆。再涂上骨蜡,封住骨头边缘。这是一种凡士林和蜂蜡的混合物,可以堵住骨髓部的毛细血管。
“血压上来了吗?”他问。
“高压50低压20。”麻醉师答。
“先稳血压。”陈熙南将一块凝胶海绵盖到脑表面,轻轻用手压迫着,“输FFP。”
FFP,全称新鲜冷冻血浆,是一种浓缩血液制品。大规模失血的情况,一般会先注输‘全血’。这种血未经处理,反复输注会造成血液稀薄,难以凝结,从而导致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这时就要用浓缩过的成分血,来纠正凝血因子的缺乏。
陈熙南盯着监护仪,看血压一点点攀升,而心率逐渐回落。等到生命体征平稳些,这才继续烫封脑表面。
几百根微小血管,像一座蓝紫交错的微型迷宫。他按顺时针方向穿梭其中,一次也不曾迷路。
等全部止血完毕,他在患者大腿上切取了一片5×8cm的阔筋膜。用可吸收的缝线,仔细在脑硬膜上打了个补丁。确保没有脑脊液渗漏后,又从大腿的取膜切口前侧,割下了一片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