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我妻薄情(上)——青青绿萝裙

作者:青青绿萝裙  录入:04-26

  晏鸿之行走江南,总要前来一晤旧友。
  未到山脚,道路两旁便多了许多支起的茶棚或摊子。小贩们售卖自家做的香、护身符、平安果,还有人卖自家画的佛像。
  谢玄英按下大帽的帽檐,遮住大半张脸。
  晏鸿之看了好笑,故意下马,说:“骑马骑得我老骨头疼,散散。”
  老师下马,学生怎能骑马,谢玄英只好跟着下来,默默跟随。
  晏鸿之慢悠悠地踱到石阶下,问守着几个木桶的小和尚:“小师傅,寺里何时卖起了熟水?”
  熟水,即是用植物或果实煎泡而成的饮料,譬如白豆蔻熟水。
  “这是程施主献给敝寺的方子,唤做‘杨枝玉露’。”小和尚老实说,“近日天热,上山的人多有中暑,饮一杯能解乏清热。”
  晏鸿之瞧瞧上头写的“十文一杯”,爽快道:“确实渴了,给我盛一杯。”
  谢玄英示意小厮付钱。
  小厮揣度主子心意,给了六十文,每人一杯。
  小和尚收了钱,拿起盖子,舀出一勺香瓜,一勺冰粉,再浇上碧绿的汁水,绿莹莹的如竹林余韵,光看就觉爽口。
  晏鸿之慢饮一刻,品其味:“唔,甘草、银丹草(薄荷),黎朦(柠檬),还有陈年碧螺春,茶叶略差了一些。这透明如冰之物是何?”
  “小僧不知,这是程施主的秘方。”小和尚指着山间的围障,道,“老先生若是想知道,不妨亲自一问。”
  晏鸿之老花又近视,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才发现那边有一块牌子,上书“义诊”二字。
  又有一块白布,写着“妇孺优先,老人其后,不治成丁,烦请见谅”。
  晏鸿之“咦”了声,负手前去一探究竟。
  谢玄英泼掉茶水,茶叶太劣质了,纵有甘草也难掩其涩味:“老师?”
  “无妨,时候还早。”晏鸿之走近,方才发现草木掩映间支有一草棚,挂了些许茅草遮挡两面。
  居中坐了一女大夫,正在给乡间夫人看病。
  “老爷。”晏家的小厮十分机灵,早早打探了来龙去脉,低声回禀,“这是按察副使陈大人家的亲戚,父母双亡,自幼习得医术,偶尔来天心寺义诊,为贫家妇孺治病,替亡父亡母积攒功德。”
  晏鸿之抚须一笑:“倒是个孝女。”
  他弄清始末,且见是个年轻女子,便失了兴趣,转身上山。
  谢玄英转回视线,欲言又止。
  他已经认出了程丹若。
  “三郎?”谁想略一驻足,就被老师逮个正着,“瞧什么呢?”
  仓皇之下,谢玄英只好随便找话应付:“义诊自是好事,然贫户人家,成丁才是顶梁支柱,一旦得病,全家无着。”
  “怕也是无奈之举。”晏鸿之笑了笑,再次驻足。以他的年纪,倒也不必避讳什么,仔细瞅了瞅。
  只见那女大夫白衫蓝裙,衣着十分朴素,乌黑的发间只一支桃木钗,耳垂上不过两朵银丁香,仿若贫家女子。
  唯有肌肤雪白如霜,绝非终日忙于生计的女子,出卖了她的身份。
  他道:“人生在世,圣贤者几人?她一个小娘子,还青春未嫁,总要为自己的名声考虑。”
  说起这个,谢玄英又有话说。
  “世风日下。”他道,“我闻扬州一女,出行上香,偶然失足为一男子所扶,竟断臂以证清白。”
  他极不赞同:“其礼非正理,长此以往,人人趋利避害,不复真情。”
  晏鸿之失笑。
  “纯真学说”提倡的是自然之性,何为自然呢?
  男子救人,乃是义举,非为私情,合乎人情人性,应当褒扬。
  而女子守贞节烈,也非是因为与人肌肤相亲,便要断臂以保清白,应当是受到暴行不从,悍然赴死,此所谓“贞”,当是丈夫死去,被迫改嫁,宁死而不从,此所谓“烈”。
  道学家一口一个“礼”,却早已不是“天理”。
  但理是这个理,事却未必能这么做。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晏鸿之指着远处的草棚,“此女碍于世俗之见,不治男子,确为私心,也是人情。”
  “我并无指责之意。她一介女流,能无偿医治百姓,已殊为不易。只是……”谢玄英抿唇,没说下去。
  晏鸿之莞尔。
  他多少能猜到弟子的未尽之言,可时下风气如此,能有几人,尤其是女子,能够摆脱世俗之见呢?
  他笑笑,不再多言:“不早了,上山吧。”
  二人遂离去。
  *
  程丹若并不知道,离自己十步之遥,两个封建士大夫因自己的事,引出了一番关于贞洁的讨论,观点在当下算得上十分先进。
  她只是一个接一个地接诊病人。
  为什么不看成年男人?男女大防确实是一个考虑因素,但另一点,无论是晏鸿之还是谢玄英,都是意识不到的。
  假如给成年男人看诊,那么家中的女人,就会失去看病的机会。
  看病是免费的,药材却要他们自己买。
  而无钱治病的人家,谁没有病呢?
  穷人还愁没有病生吗?
  女人的病更多一些,无法保持卫生导致的妇科病,多次生育导致的子宫脱垂,丈夫乱搞传染上的花柳病,太多了。
  她看过最容易治的病,是闭经。
  “你女儿没有病,她吃得太少了,长不大。”程丹若对她的母亲说,“多给她吃点东西吧。”
  妇人愁眉苦脸:“哪有钱唷,一个小囡囡,有口饭恰就算好命了。”
  女孩的胳膊和腿瘦得和麻杆似的,好像风一吹就会断。她怯生生地问:“大夫弗来塞,吾要嫁人了,能不能给吾吃副药,流点血就好了?”
  程丹若摇摇头。
  母女俩满怀遗憾地走了。
  然而更多的时候,连药方都很难开。
  中医看病,太难了。
  她不是神医文的主角,能瞬间辨认出是什么病症,大多数时候都很没信心。
  望闻问切,望是最简单的:面色潮红,多是热证,苍白多是血虚,萎黄就是脾胃虚,晦暗是肾亏,黄疸是湿热。再看舌苔,白黄腻黑,都有不同的对应。
  切脉就很复杂了。
  什么样的脉象是浮脉,什么样的是沉脉,摸起来好像差不多,很难辨认。这就必须要多摸,多分辨,才能捕捉到细微的差别。
  可就算摸准了,中医里有多少是可以借鉴的,有多少是巫医的残留?
  难道药方里有夜明砂,就真的给人开蝙蝠的便便?
  然而,古人认为蝙蝠可夜间飞行,视力出众,才会名为“夜明”,现代人谁不知道蝙蝠是瞎子。
  吃了这个,还能学会声波探测不成?
  最好治的是感冒、消化不良、扁桃体炎、扭伤和蛔虫病之类的,这都有现成的药方可用,依据病人的情况增减药量即可。
  这种治病的方式放到现代,得被老师痛骂“草菅人命”。曾几何时,她根本不敢替人看病,生怕弄错,耽误一条人命。
  但现在……不要怂,直接上,就当自己是赤脚医生。
  人命太贱,有的人她不看,一辈子也看不起。
  事情已经不会更糟了,不是吗?
  再说了,有的病并没有那么难治疗。
  比如今天,虽然大多数时候只能开个聊胜于无的药方,但也踏踏实实治好了一个患者。
  这户人家就住在天心寺下的小镇,姓王,家境还过得去,偶尔能吃顿肉。前几日,儿子孝顺了王大娘一碗肉,谁知道吃下去后,腹痛不止,恶心呕吐。
  老大娘节省,不肯就医,一拖再拖。
  今日听闻程丹若在此义诊,又是个女大夫,儿媳才悄悄把婆婆送来。
  婆媳二人是松江人,不会说官话,讲的都是纯粹的吴语。幸而程丹若在上海住过一段时日,听得懂也会讲,交流倒也没有难度。
  询问得知,老妇人吃了猪肉,程丹若便问她:“老人家最近如厕,有没有看见一片片的小白虫?”
  和女大夫说话,远比和男大夫方便得多。
  王大娘羞窘归羞窘,还是答了,且小声表示肛门瘙痒难耐,问大夫能不能给她看一下。
  程丹若笑了,这不就是女大夫的意义吗?她同意了,戴上用羊肠做的指套,略做检查,便确定是绦虫病。
  先让老人家嚼南瓜子肉二两,再用槟榔煎水服下,中午看的病,傍晚时分就腹泻不止,排出了虫体。
  程丹若戴上自制的口罩,查看粪便,发现头节已经排下。
  “虫已经打掉了。”她微微弯起唇角,“以后别再吃没煮熟的猪肉了。”
  王大娘大喜,到处和人说她医术高明,药到病除。
  程丹若先是忍俊不禁,复又心酸,啊,像她这样的半吊子大夫,居然能得如此赞誉,穷人的生活有多难,由此可见一斑。
 
 
第14章 夜半惊
  夕阳西下,香客们均已归家。
  程丹若收拾药箱,和白芷一道上山。这几日,她们都借住在天心寺里,因为杨枝玉露的方子,不收她钱。
  小院清净,推门进去,不闻人声。
  白芷立即发怒:“郝妈妈又偷懒了,姑娘回来,热水没有,饭也没有。”
  程丹若叹了口气。
  她不可能独自上山礼佛,黄夫人派了一个妈妈并一个车夫跟随,算是照看。
  可郝妈妈并不好,办事推三阻四,偷奸耍滑一把好手。今天说要下山义诊,她就推说中暑,要在屋里休养,并照看院子。
  现在呢,人影不见,连顿饭都不给她拿。
  “算了。”她叫住寻人的白芷,“我去提饭,你熏熏屋子,天要暗了,不要让虫爬得到处都是。”
  白芷道:“姑娘也别太纵着这些老妈妈,她们就是欺软怕硬。”
  “我不是纵着,是没办法。”程丹若说。积年的老仆连正经主子都敢折腾,何况她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
  人家欺负的就是她,而她毫无办法。
  和黄夫人告状,黄夫人最多明面上训斥几句,郝妈妈毕竟是她的人。而这样只会让人背后说她闲话,并惹来黄夫人的恶感。
  威逼利诱就更扯淡了。
  威从何来?利从何来?
  宅斗也要有底牌,除非她打算一副药把人弄死,不然,真的一张牌也没有。
  只能忍下算了。
  主仆二人分头行动,一人打扫屋子,提热水,一人去厨房领饭食。
  天心寺的斋饭还不错,程丹若分了一半的菜给白芷,叫她自己回房去吃,自己则留在房间里,准备享受一段安静的晚餐时间。
  “阿嚏。”吃素肉时,突然打了个喷嚏。
  程丹若紧紧衣裳,纳闷是不是吹了风。

  夹素火腿时,又是“阿嚏——”一下。
  她心中警铃大作,立即起身,提起水壶倒杯热水,然后环顾一周,悄悄从袖中取出一袋板蓝根,倒进去飞快搅匀,一起喝下。
  然后再用水冲一冲,洗掉板蓝根的气味,若无其事地坐回去继续吃。
  接着,第三下。
  “阿嚏。”
  她:“谁在背后说我坏话?”
  是谁呢?
  一院之隔,清净而干净的厢房中,晏鸿之正在和主持梦觉大师吃晚饭,谢玄英陪侍在侧,替老师执壶。
  两人不免谈到程丹若。
  梦觉大师指着桌上的冰粉,道:“这就是程施主给予敝寺的方子,生津解暑,清凉降火,夏日食来适意得很。”
  冰粉加了芝麻、花生、红糖,比饮料更香甜可口。
  晏鸿之吃了小半碗,才道:“此物得来寻常,难得别出心裁,只不过,怕是人家姑娘的家传方子,你怎好意思收?”
  “收下才是慈悲。”梦觉大师简单介绍程丹若的来历,“程施主家在大同,寒露之乱时,举族俱没,已无亲族在世。”
  寒露之乱,指的就是五年前,瓦剌突破居庸关,入侵大同一带,大夏官兵连连败退,胡人屠城数座,死伤近十万的惨剧。
  当时事情一出,举国震惊。
  更令人无语的是,胡人最后不是被击退,而是自己战线拉得太长,收获又足,自己撤退的。
  这下,连谢玄英都不禁有几分恻然,父母双亡,尚有宗族照顾,举族俱没,那是真的孤苦无依,身世飘零了。
  “程施主挂念父母,想为他们在这里点一盏长明灯,可惜身无余财,便以膳方相抵。”梦觉大师不疾不徐道,“我若不收,她如何能安心,唯有收下,才不负她一番孝心。”
  晏鸿之叹息两声,颇为赞同,又感慨:“去岁长江水患,不知多少灾民,好些个男子,手脚俱全,却以乞讨为生。而这位程姑娘身世飘零,却坚忍向善,寺下义诊,普度众生,多少男儿竟不如她。”
推书 20234-04-26 :【推荐】我妻薄情》: 第289章 玩游戏  天寒地冻, 程丹若的养生计划遭到了天气的阻碍。  她‌给自己制定‌了作息表,每天就‌写八百字, 尽量不要劳神, 有空就‌逗逗猫,散散步,锻炼身体。  可室内空间有限, 运动量始终上‌不去, 只好重新捡起了踢毽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