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李四[古代架空]——BY:也无缘

作者:也无缘  录入:09-01

  吕田哭丧着脸向孟小安拱了拱手,他不仅丢了一把心爱的折扇,更是直接被人摸了老底,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张三这才起身:“多谢孟教主手下留情。”
  孟小安冷哼了一声,他在江湖上被人称为大魔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三清扇虽然称得上是上乘武学,吕田却不是什么一流好手,若是孟小安认真起来,只怕这五招下来吕田便要血溅当场了。
  张三赔笑。
  孟小安又是一声冷哼,显然他对张三的态度实在称不上友好。
  顾青云又出来打圆场道:“小孟兄说他饿了,不如我们先摆饭?”
  孟小安看了看顾青云,又看了看张三:“你去找笨宁,是顾青云让你做的?”
  顾青云苦笑,这才知道孟小安突如其来的敌意是这么回事,正像是他自己觉得的那样,孟小安与他是合作关系,而且还是初步阶段,双方都在小心翼翼的试探和周旋,顾青云聪慧,孟小安却也不笨,这个时候顾青云若是抓来了孟小宁,等于是在强逼着孟小安低头。
  张三道:“他?”这话的潜台词便是“就凭他?”
  顾青云连忙接道:“我何德何能能指使得了张三大侠。”
  孟小安看着顾青云,又看了看张三,似乎在考虑他们话中的真实性。
  孟小宁又道:“我饿了。”
  孟小安忍无可忍,转头对着孟小宁骂道:“你是猪吗?”
  孟小宁全然不怵,甚至拍桌而起:“我就是饿了!摆饭!”
  孟小安气得几乎全身发抖,他看着孟小宁半天没说出话来。孟小宁却是一点也不害怕,大大方方的让他打量了,甚至还带着一丝理直气壮。
  顾青云无法,只好冒着得罪孟小安的可能硬着头皮道:“不如……先摆饭?”
  饭摆了,圆桌,五个人。
  吕田借着要催菜的借口拐去了厨房——吕田虽是三清扇传人,却一直自觉是儒生,向来是以“君子远庖厨”的定理来维持自身形象的,如今却被孟小安逼着跑去了厨房——而且一去不返。
  顾青云苦笑,他这辈子恐怕还没有吃过这样一顿饭。
  十八个菜,两碗汤,四盘点心。
  孟小宁埋头苦吃。
  孟小安气得不想说话。
  在孟小宁风卷残云的速度和攻势下,别的人刚吃完了半碗饭,孟小安一个人吃了三碗,积极地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真的饿了。
  张三坐在旁边,有些担心的看着孟小宁,他与孟小宁还称不上是朋友,但好歹一路同行过来,就算是只猪也有感情了——孟小宁身量不高,运动量又极小,吃得东西却比这桌上几个习武之人都要多,姑且不论他吃下去的饭和菜,在摆饭之前,他可是吃了整整五盘点心。
  吃得差不多了,孟小宁放下了筷子,摸了摸自己的肚皮。
  孟小安不忍再看,低头去啃碗里的排骨。
  孟小宁突然道:“他挟持我。”
  孟小安抬眼。
  孟小宁又道:“还威胁我,说要砍我的手。”
  孟小安冷笑,视线在孟小宁端着碗和拿着筷子的双手上转了转:“那你的手呢?”
  孟小宁一噎,然后又抱怨:“还不给我吃的,还要我走路,驾车还颠我!”
  孟小安一愣:“不给你吃的?”
  顾青云也大惊失色:“他驾车?”
  若是张三知道孟小宁在碰到了孟小安之后会比以前更加贪生不怕死,自己绝对不会跟着吕田来知州府,他就不用被孟小安和顾青云这样打量了。
  孟小宁看孟小安应该不会为了自己再和张三打一架了,有些失望的叹了口气:“都怪你,发什么国难财……你的钱够你用好几辈子了!”
  顾青云脸色一变:“国难财?”
  孟小安也是一脸无语:“……好几辈子?”
  顾青云觉得自己永远与孟小安的脑回路在两个层面,孟小安却不知道孟小宁在想什么,魔教家大业大不假,但又不是做无本买卖的,大多数的钱他都动不了——更何况,他这次做的,也不是为了钱。
  

  ☆、张三(六)

  谈到了张三最在意的问题,他终于忍不住开口:“还请孟教主说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
  孟小安摇了摇头:“我让他们拦粮车,当然是有目的的。”
  沧州知州叫做宋金秋。
  官场之中关系错综复杂,顾青云的祖父如今已经赋闲在家,但曾是当今皇上还是太子时候的太傅、他的父亲任大理寺卿、母亲是朝阳郡主、姑姑是宫中娴妃,育有一子排行第三、他本人小时候做的是三皇子的伴读,这已经算是极为强悍的背景了。
  由这背景可以看出,顾家一家都是三皇子的支持者,如今的皇上中庸无能,只能勉强维持朝内朝外的平衡,但若是要他清洗朝中势力却是强人所难,即便是现在这样他也已经用尽了全力。正因如此,朝中一本混账,外野江湖纷争,中原世家林立,边境蛮族作乱。而皇子们大多已经是十七八九岁的年纪,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皇上迟迟不立储君,未尝不是怕自己被儿子架空,却正因如此、夺嫡之争已经摆到了明面之上。
  顾青云没有选择,对他来说,三皇子是他三服之内的表亲。
  宋金秋的背景却比顾青云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嫡亲的长姐宋金香如今正是中宫皇后,皇后有一子一女,儿子虽是过继而来的,但如今风头正盛,他这个做舅舅的自然水涨船高。宋金香既然能够当上皇后,宋家势力便也可见一斑。
  宋金香作为皇后,自然希望是给宋金秋谋些好处,前些年皇帝从都城连发了几道诏书,询问宋金秋是否想要回到都城,但宋金秋却一直不肯,只想留在沧州。
  沧州称不上是什么好地方,与苏杭相比更是远远不如,宋金秋一直说自己放不下沧州百姓,都城里还曾为他这一行为赞他高风亮节。
  但宋金秋是什么样的人,顾青云早有耳闻,他绝不相信宋金秋是那种一心为民的好官。
  如果说顾青云为什么留在滁州,那是因为他不想参与到夺嫡之争的漩涡中去,虽然从他出生开始就只有一种选择。
  那么宋金秋选择留在沧州,一定是因为沧州能够带给他的,远比都城能够带给他的多得多。
  顾青云虽然无意参与夺嫡之争,但是人在屋檐下,总不能真的坐视不理,暗地里也派了些人手去沧州查探。他所派去的人可不是滁州的那些小虾米,而是顾家在都城里的一流好手,自然不可能空手而归。
  宋金秋在开矿。
  私开铜矿、罪同叛国。
  这件事太大,大到顾青云不敢用这个来做文章,大到顾家都不敢轻举妄动,这件事一旦爆发,顾家与宋家便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最有可能的结局是皇后退位、皇子贬庶、树倒猢狲散,从此都城再无这宋家。
  顾家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但如何着手却是大有学问。
  结果还未等顾家盘算出个一二三来,宋金秋便出了大事,黄河决堤,淹了大半个沧州。
  顾青云当时正在追查矿脉,而孟小安在查的却是另一件事。
  魔教虽是江湖门派,但是上上下下有千百号人要吃饭,光靠上面几代留下来的那些财富,估计用不了几年魔教便坐吃山空了。孟小安上任教主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收拾魔教的生意,许多盘口对外挂了魔教的牌子,做的是黑道生意,但还有些,没有挂上魔教的名字,就像是普通商贩一样经商过日子。
  魔教在沧州有两处分坛,明面上的商铺八十二家,暗地里的商铺有一百六十七家,涉及医馆、米粮、绢布、客栈、当铺、茶馆、酒楼、青楼……等等,对于魔教来说,沧州这二百四十九家商铺和其他的商铺没有什么区别,挣不了什么大钱,但总算也挣一点。要扬名立万,孟小安看得是中原;要疯狂敛财,孟小安看得是敦煌。
  沧州在魔教眼里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地方,好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结果就在顾青云发现宋金秋私开矿脉之后不久,孟小安也从属下的汇报中突然意识到了沧州可能不如表面上看得那么风平浪静。
  沧州的两处分坛,明面上的管的是八十二家挂了魔教名号的商铺;暗处的则是管理剩余一百六十七家表面上与魔教无甚关联的商铺,而就在三个月前,这两个分坛分别报告了沧州异动。
  魔教挂名的商铺,说是“商铺”,其实却不是做什么正经生意的,比如说情报传递、比如说人口买卖、比如说杀人买命等等,但因为道上的人都知道这是魔教产业,不论黑白两道,大多数的人是没有足够的胆量对上魔教这个庞然大物的。
  即便是官府,也大多采取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孟小安接到的第一份线报,说的是有人走魔教的线,买下了两百余人。
  两百余人,都是年轻的男子,死契。
  对面给的理由是家中农庄整修,正好缺人,如今一并买齐,以后也省事。
  这个理由称不上是完美无缺,但也不算太差,沧州分坛的坛主姑且相信了,但是因为两百余人,又都是成年男性,只觉得有些危险的意味,仍是发信到了总部,告知了孟小安这一情况。
  分坛坛主也是老江湖,不然偌大的魔教也轮不到他来做这个职位,他当时便找人跟踪了那批人——两百多个人,总不可能凭空消失。
  跟踪的也是魔教好手,那处做的本就是非法买卖,自然离城外又近又僻静,买人的领队带着八辆大马车出了城,马车上遮了油布,城门竟然连看都没有看一眼即刻放行,那人追了约莫大半个时辰,这才看到那几辆车驾进了一座山中,山口有人拦了路障警戒,戒备森严。他摸不上山,只好回来禀报了分坛主。
  那分坛主立刻意识到了不对,又发了一道急件给了总坛。
  未曾想魔教总坛的意思还没有传回来,又换了个人来买,一开口又是两百个成年男子。分坛坛主心知不对,便着人回绝,说是之前刚刚做了笔大买卖,实在是没有那么多人了。那买家似乎心有不忿,但碍于魔教的面子,到底没有说什么只愤愤地走了。
  后来沧州的人多方打听,知道那人并没有放弃,人牙子这一行当并非魔教一家在做,在沧州还有零零散散四五家,那人似乎是跑了不少地方,勉强凑满了五十来个人。
  人口贩卖会卖成年男性的实在是少数,成年男性大多是自己自愿卖身为奴的,但是买家却实在不多,就算是家中缺了青壮劳动力也完全可以雇佣,犯不着买一个回去。人牙子也不愿意做这生意,女人小孩吃的少出手快,而成年男人吃得多又难出手,若不是魔教业大,也不可能一口气拿出两百多个人来,那伙人前前后后加起来要了快五百个,即便是分坛坛主有心卖给他,沧州分坛也的确没有那么多人。
  魔教又接到了急件,说是那人零零散散凑了约莫三百个人。
  孟小安当时就觉得不对,但一时也搞不清楚对方要做什么,只好和下属说了自己亲自来一趟沧州。
  在他动身之前,沧州另一个分坛坛主也来了密报,同样说是沧州最近有异动,有人买走了沧州境内一半存量的生铁。
  孟小安当时立刻下了决断,他认为那人是要操练私兵。
  而在沧州,那伙人甚至只随便的遮掩了一下,一副有恃无恐的模样,让他除了宋金秋很难再想到另一个人。
  魔教位处关外,孟小安身为魔教教主大多时候都坐镇敦煌,但魔教势大,他不可能对中原的事情一无所知——宋金秋是二皇子的拥趸,他操练私兵,孟小安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兵变。
  三百余人的私兵实在是称不上多,但是谁知道宋金秋之前有了多少人呢?想要兵变,只靠买人是不够的,至少大部分的人都需要是自己的心腹,甚至已经串通了守卫都城的两处兵马司,宋金秋不可能靠着这三百个人揭竿而起,他又不是有封地的封王,回朝述职是带不了这么多人的。
  孟小安和魔教的两位护法左右合计,得出了这三百个人应该是随时要被牺牲掉的炮灰,毕竟买来的奴役,死了也不会比心腹死掉更让人心疼。
  接下去的就是时机了,宋金秋久居沧州,不可能莫名其妙请假回都,他们算了算,得出了五个月后太后六十寿辰,恐怕是宋家动手的时候。
  魔教到底只是江湖教派,对于都城动向远不如顾家灵敏,就好像是顾青云,他虽然人在滁州,对于都城风云却掌握的一清二楚,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宋家有兵变的可能。
  但孟小安不是。
  孟小安在敦煌,再往西便是蛮族的地方,敦煌驻守了一支大军,将军名为李琊,这支大军与魔教的关系亲密,双方互通有无,毕竟在对待外族的前线总不可能窝里斗起来。因此孟小安深知如果都城兵变,等到真的大军挥师北上之时,恐怕皇帝都要出殡了。
  孟小安并不喜欢现在的皇帝,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皇帝虽然中庸、虽然无能,但还算得上是勤勉,因为无能,他并没有办法解决很多事情,但他很努力的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将事情做到最好。
  只是作为一个皇帝,光是勤勉是远远不够的。
  无能、足以成为他最大的罪过。

  ☆、张三(七)

  魔教是江湖门派,但却是靠生意立足根本的。
  一旦战事起,光靠敦煌总部的那些结余,能够养活魔教上上下下那么多多久呢?孟小安算过,一年半。
推书 20234-08-31 :风遣楹 完结+番外》:简介:(入库时间2019-08-31)晋江VIP2019-08-29完结当前被收藏数:3728朔凤元年,晔即位。五年已逝,人人皆道粟红贯朽,却不知这厢早已是个榱崩栋折的局面。而有人便想撕开这腐朽,暴露给人看。绝艳余采晓舟珩,名动金陵,却甘愿入李府任西席,委身于权贵。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