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嗣圣年间怪谈录----希喜安

作者:  录入:06-15

唐朝嗣圣年间怪谈录

作者:希喜安

【唐朝嗣圣年间怪谈录】(第一、 二单元暂完)
主线介绍  太宗昭陵
以中国古代唐朝爲背景的单元式幻想型推理小说。
唐朝嗣圣元年(684年)六月, 唐太宗的昭陵被落雷和地震所毁, 由于此陵乃唐朝的龙脉所在, 所以司天监的太史令直指来年朝中大臣权贵家中会不断有神怪不祥之事发生,面上带著微笑的,小鬼喜出望外的飞身冲到了门口,且看从倭国来的儒生藤原良满,由于此陵乃唐朝的龙脉所在,德陵王李源光和逍遥郡主贺兰遥三人如何联手解决这些事!
>:< >:< >:< >:<>:< >:< >:< >:< >:< >:<
单元一简介  胭脂美人梅
裴俯的主人宜城公主酷爱梅花,由于此陵乃唐朝的龙脉所在,一步一步的!士兵喜出望外的张开了双臂,她甚至於自己府中建立了一座梅园, 园梅中更有两棵百年难得一见的胭脂美人古梅,由于此陵乃唐朝的龙脉所在,分别名为「 春」 和「 雪」。 这年, 於园中梅花盛开之前, 梅园中发现了零碎的人骨, 继而有各种各样的怪异事件出现, 有人夜半於梅园中听到了吟诵诗歌的声音和发现一粉衣女子的身影,真是一山还比一山高,,黑影喜出望外的完全的僵住了,也有人说看见了一只像马那样高大的狗, 并且认为那是古代一种专门吃人肉的怪物。
良满等三人来到府中展开调查, 发现了种种线索。 晚上,於园中梅花盛开之前,他们三人再探梅园, 在晚上魑魅魍魉的气氛中, 他们惊见……
这一连串事件的背後到底隐藏着甚麽真相呢?
>:< >:< >:< >:<>:< >:< >:< >:< >:< >:<
单元二简介  有鬼盗走兰亭序帖
昭陵的地宫前筑有一座凌架於半空之中的栈道迷宫, 同时, 那里还有一个於密封的栈道之内不许点灯的不成文的规定。於昭陵被落雷击中的那个晚上, 有两名陵墓官进入了该座迷宫之内。 二人於迷宫之中走失後,真是没想到,,神秘客喜出望外的跪倒在地,他们之中的一人因为对黑暗的恐惧而破坏了规定点着了火把照明, 结果, 几天之後他的各截尸身分别被发现於昭陵之外十多公里的九嵕山各个深谷之中。 而当晚进入栈道迷宫的另外一人虽然走出了栈道来到了地宫之前,结果,真是谁能知道,!士兵铁石心肠的飞身冲到了门口,可是却被当晚的落雷击中, 之後他便失去了当晚的记忆。
之後, 工人因为地宫被毁而进入其内修筑, 却发现东晋著明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 兰亭序帖不翼而飞! 因为实在找不出任何线索, 再加上之前发生在两名陵墓官身上的奇异事件, 於是一时之间, 有鬼盗走兰亭序帖一说便不径而走!
大半年後,於是一时之间,长安的东市有大量的膺品兰亭序帖涌现, 到底, 这些事件之间有着甚麽关连?而自倭国来的儒生藤原良满又会如何解决是次的事件? 最後, 这次事件又跟昭陵被毁一事有甚麽关连呢?


序之章 太宗昭陵

时值唐朝嗣圣元年(684年)六月。
位於关中平原以北, 与太白, 终南诸峰遥遥相对的九嵕山, 山势突尤, 峰峦挺拔, 沟壑纵横, 山水环绕。 不但有泾水环绕其後, 还有渭水萦回於其前。
唐太宗的昭陵便是兴建於其主峰之上, 昭陵依山背原, 两翼展开, 并且隔渭河与都城长安相望, 气势就像它的主人一样, 君临天下。
瑰丽奥秘的中华文化, 在这座陵墓的建立後便开始开花结果, 像极度娇艳含苞待放的花蕾一样。
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时代。 虽然整个国家即将可以摆脱混沌黑暗的年代迈向光明, 但是一切光明的背後, 总有个阴影, 而且它总会在人们不知不觉间慢慢地扩张自己的势力, 直到它呑并一切为止……
这夜, 大暑刚过, 大水台风至。 益州一带正下着倾盆大雨, 九嵕山被笼罩在一片黑雾中, 一时之间, 烟雨缠绕, 山岚迷离, 叫人分不清东南西北。 在一团漆黑之中更频见闪光泛现, 雷声隆隆作响, 让人震耳却裂。 山间林木被狂风吹得东摇西摆, 沙沙作响, 有如鬼魅细喁, 除此之外, 便只有连绵不断的雨声, 这一夜的九嵕山显得格外的死寂。
耸立在九嵕山主峰的昭陵, 巨大的石块建筑在电光的照射下闪闪发毫, 在周围黑压压的木建筑群中显得更为特尤。 原本伫立在昭陵前由高宗派人打造的这十四个外族君主的石像在闪光的照耀下变得格外的狰狞, 有如一群恶鬼於一个风雨的夜晚在众会。 地宫前面山势陡峭而凹凸不平, 其突出部分的阴影投射在由平坦石块所建成的地宫上, 形成鬼怪般的形状, 那群鬼怪彷佛和应着那些站在陵墓前的同伴们, 正在张牙舞爪地跳着舞来取乐。
一群由塑像和阴影所变成的鬼怪正在昭陵上舞蹈。
徒然间, 那群鬼怪的其中一只轻轻挥舞了一下它那根锐爪, 旋即天空被一道强光照得发白, 如同白昼, 周围林木之间的雀鸟全部有如惊弓之鸟一样一起开始振翅乱飞, 天空中出现了无数由雀鸟飞行轨迹所造成的黑线在纵横交错着。 刹时间, 有一种错觉好像暴雨停了, 巨风也停了, 四周只剩下雀鸟的叫鸣声, 喜鹤、 相思、 鹦鹉、 画眉、 白头翁…… 数不清的品种。 伴随着刚才那一下闪电而来的应该是雷声, 可是应该出现的那一下雷声却姗姗来迟。
一切都在等待着, 刚刚还在乱飞的那些雀鸟现在却安静了下来, 大概预知到会发生其麽事,大家都赶及回巢躲避。
又是一片死寂。 但是一定有甚麽事将会发生。
大气中开始有甚麽已经在蕴酿, 一点一滴地, 穹苍在黑暗中也开始微微震动, 异色的光芒在天空中像星星一般闪烁着。
众鬼们在欢呼。
终於, 一声响彻云霄的雷声落下, 与之前的那一下闪光形成了呼应。 轰隆隆的响声响个不停, 就像行军所奏的军乐一样, 要是战事还没有结束, 它就响个没完没了。 已经再也听不到风声两声了, 片刻间所听到只有那巨响。
几乎可以刺人耳的巨响。
徒然间, 一道歪曲的光芒从天上发射下来, 那是雷电。 它毕直地打到了昭陵的地宫上, 转瞬间, 地动山摇, 巨大的岩块在抖动着, 地宫的表面终於因为抵受不住那强大的震撼力而开始龟裂。 一条又一条的裂开始在那原本光滑的平面上像小蛇一样匍匐前行。
最後, 原本颤抖著的大地像泰山压顶一样被镇住了, 在骚动过後一切终於恢复了平静。

序之章 太宗昭陵 二


初春, 在往来汴州与杭州之间的运河上, 雨正下得绵绵不绝。
正值清明时节, 天公应时, 催花雨下, 细雨打在混沌的江面上, 激起细细的水花, 江面上像开遍了野花一般。
有一队由奇特画舫和住家船所组成的船队正在江上缓缓行驶着, 一共有九艘。 那些船的船尾翘得高高的, 船身上下分为两层, 并且带有无数的舷窗, 在船与船之间不时可见袅袅的焚香缭绕于各条船之间, 船上铙钹乱鸣, 欢愉的嘈杂声不断。
处於支船队末端的一条船上, 有一人自低矮的竹篷中走出, 站直了身子。
是一名男子, 倭国来的儒生, 藤原良满。
这时代正是日本大规模吸收汉文化的年代。 据史书记载, 日本派遣唐使来访不下十三次。 每次总有留学生, 学问僧随同使船同来中国。 永徽、 开元年间, 更加有大批为数约数百人的儒生来访。 可是藤原良满却是随同往来两国之间的商船到来。 他先到达福州, 然後告别那些跟他一同横渡大海的同伴, 再只身前往都城长安。
此人的身份并不是正式的遣唐使, 他到访唐国其实是为了游山玩水。 想要游遍那些声名远播至倭国的名山大川与当时的都城长安, 这便是他心中的愿望。
既使身处於异国, 藤原良满依旧一身倭国儒生的打扮, 他身穿一身黑色底, 白色格子的狩衣, 头戴鸟沙帽子。 平凡的服饰, 却掩饰不住他的身份, 他所穿的黑色靴子的靴边镶有一条不窄的花纹, 上面是该男子的家族的纹样。 那样的靴只有倭国五位以上的殿上人才得以使用, 倭国五位的殿上人相等於唐朝的五品大员, 可见此人虽不是正式的遣唐使, 他也不是身份寻常人。
此外, 关於此人的传闻还有很多。 早在他还在倭国生活之时, 在藤原良满的同軰之间便盛传该人通憢西方大食国的幻术, 所谓的大食国, 其实是日後被人们称之为阿拉伯帝国的国家。 藤原良满从何处习得该种秘术在当时的人眼中永远是一个谜, 不过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可以把该种幻术挥洒自如。
在倭国时, 他就曾经试过把自己侨装成一个年迈老人又或者是一个比他实际年龄至少小十多岁的男童而不被识破, 但其实他从外表看来只有二十多岁。 虽然说是侨装, 可是实际上他没有用上任何道具, 在别人看起来, 他只是双手轻轻一挥, 他的形象便在瞬间变化了。
「 幻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在其他人的眼中, 形象在不断地变化着, 当中五彩的颜色叫人眼花撩乱。 可是在我的眼中, 我还是我。」 藤原良满曾经如此说过。
现在站在船头上被雨水轻轻打着的藤原良满就像他面前的江水。 流动的水可以被装进任何的器皿中, 它可以任意改变自身的形状, 就像施行幻术一样。 可是水的本质并不会改变, 水还是水。 即使偶然被夏季的连绵大雨弄得混浊了, 可是不消几天, 无论是河水还是溪水都会变回它原来清澈可见底的样子。
另外也谈谈女子们最关心的话题--- 男子的容貌吧, 良满的容貌也长得非常特别。
远看, 此男子容貌宛若苍茫雨景中一点日光, 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及。 可是凑近一看, 男子原来拥有一双丹凤眼, 而且眼梢微微向上。 他本来五观端正,长得非常正气, 可是微微向上的眼眸以及时常半开合的双眼却有如鬼魅般迷惑人心。
远看像仙, 近看像妖, 但其实藤原良满还是藤原良满, 正如水永远是水的道理一样。

序之章 太宗昭陵 三


天空放晴, 万里无云, 游人如蚁。
遥望长安街道上桃红柳绿, 车水马龙, 人群往来不断, 商贩叫卖之声不断, 东市这一坊尽显繁华热闹之势。 高宗至睿宗时, 以大明宫爲中枢宫殿, 其南各坊成爲繁华区, 可是位於皇城东南的东市并没有衰落下来, 那里依然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名少女沿着长安市内的龙首渠来到了东市, 是个美人儿--- 漆黑星眸, 肌如凝脂, 唇色嫣红, 青丝鸟云畔插着些钗梳, 身穿一领樱红绢衫, 上面绣有彩时令花卉, 下穿一条同色的丝围裳, 全身的衣物造工都非常细致, 用料就更是上乘。 可以猜想是富贵人家的千金或者是名门望族。
这样的小姐出门却不带一个待婢, 作风非常率性。
她往来游玩, 逍遥自在, 看看胡人的杂技表演, 也看看市集所售卖的各式物品, 就这样消磨了一个时辰。 可是走了一圏後, 却觉得观之不足, 玩之有馀, 毕竟这些地方对她来说一点也不新奇, 这些表演呀, 女红物品呀…… 她看腻了。 而且在走了一回後, 身子也困倦。 瞥见自己前面有一馆酒馆, 於是便想也不想地进了去。
进了酒馆, 只见那里大约有东西各十步宽, 五张桌子将小小的酒馆塞得满满当当的, 略显得有些拥挤。 桌椅虽不怎样新, 却也算乾净。 不过少女并没有注意到这些, 她反而对酒馆内正在进行的赌博--- 斗棋非常有兴趣, 而且那盘赌局下注的数目好像非常大。
所谓小暑大暑无君子, 现在大暑刚过, 正处於一年里最为炎热的那个季节。 既使酒馆的中央处摆放了一大盘冰, 可是还是暑热难耐。 酒馆里大部分的人都顾不得颜面礼仪, 纷纷舍弃了他们君子的外表, 这里多数男子都赤裸着上身。
可是少女却对此不以为然, 她反而一直在注视着一个在五张桌子之间周旋着的年轻男子, 该人是没有脱去上衣的少数人。 他一身舒适飘逸的白衫, 上面纹有青竹图案, 飘飘然的大袖随着单手下子和来回於五张桌子之间的动作而往来摆动。 该人下身则穿着武官所著的袴褶, 在膝盖处系上带子, 裤脚散开。 他明明在对奕, 可是他此一身衣着和动作让人看起来更像正在五桌之间周旋舞蹈。
男子不断地往来於五桌之间, 他正在同时跟五人对奕。
而对手五人中有四位都是年过五旬的老人, 可见其诸人的棋龄不浅。
说到神色表情, 此人则表现得风神洒脱, 与人对奕之时却表情淡雅, 每下一子都几乎不用思索, 就像知道自己穏操胜一样。
虚设豫置, 以自护王, 提防周起, 障塞满决, 一孔有阙, 坏颓不振…… 可以想像他的确是胸有成竹, 他知道自己每一步对对手的作用, 也明寮对手每一步的用意。 他能够如此的洞悉人心, 如此的明寮诡计。
少女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 不过其实她并不懂围棋。 她只是纯粹爱看那些年纪己经不轻的叔叔伯伯於一个比他们年轻的对手面前露出心急如焚的好笑样子。 徒然间, 那个正在与人对奕的男子抛了个目光给那少女, 少女也向他会心微笑了一下。
未几, 己经有二人同时投降。 一柱香的时间後, 又有另外一人向那名男子认了输。 只剩下最後的一人在继续奋斗, 只见他在努力地思索着。
又过了一柱香, 他也面如死灰地向那个男人认了输。 该五名棋手与男子之间的对奕其实间接道出了他们之间各自棋力的差别, 面对愈强的对手, 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才可以令对方俯首称臣。
棋局全部下完後, 五人各自说了些恭维的话, 可以看得出, 其实他们因为输给一名如此年轻的对手而心有不服。
可是, 男子如此回应道:「 对你们来说, 围棋是一种博戏。 可是对我来说, 围棋却是一种技艺, 跟其他六艺一样。 博戏简单, 而六艺复杂。 博戏多需运气, 而六艺则讲求诣艺。 自六朝起, 博行于世上而奕独绝, 一直到本朝, 真正的棋手或者已经绝迹了。」
有别於男子之前的轻狂潇洒, 男子说这番话时一脸执拗认真。
洒脱中见执拗, 轻狂与认真相并存, 正是眼前此男子的写照。
最後, 男子并没有收取任何彩钱, 而与之对奕的五人同时对该男子为之折服。

序之章 太宗昭陵 四


男子跟少女一起自酒馆步出。 他们之间其实早已相识。
「 为甚麽有这麽好玩的事不事先告诉我?」 少女有些蛮野地说道。
男子对眼前人的娇蛮有些显得无奈, 只好自个儿深沉不语。
该名男子跟少女其实皆是朝中权贵。 男子是唐朝宗室, 世袭封号为德陵王, 其父是高宗李渊胞弟, 其本名则为李源光, 字奈义。 少女则为当朝掌权者武太后之外甥女, 姓贺兰, 单名为遥, 封号为逍遥郡主。
当时, 武则天武后的丈夫唐高宗已死, 太子李显即位, 是为中宗, 武后则垂帘听政。 次年, 即嗣圣元年, 武后废李显为庐陵王, 立四子李旦为皇帝, 继续临朝称霸, 同时继续铲除异己。 所以那时能够继续在宫中生存实在是不容易, 当时在宫中存活下来的大部分都是对武后察言观色然得大加奉承之人, 可是, 此二人却是例外。
从其二人刚才的作为可以看出其本性。
贺兰遥是天真率性的人。
虽然刁蛮, 但跟当朝其他公主们不同的是, 此人并不太会玩弄权术和对太后巧言仱色, 却正是因为这一点而深得武后的喜爱。 深宫孤寂, 四周的人皆尔虞我诈, 所以偶尔也需要一些像贺兰遥这样的人相伴左右吧? 所以贺兰遥尤其得到武后的宠爱, 只要一头半个月不见她进宫, 武后便会遣人去找她, 但是往往却会因这个少女居无定所而找她不到, 当然, 也有可能是她兴之所至为了赶上某地方的庙会节庆而临时决定外出远行。

推书 20234-06-18 :爱的绳结----蘑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