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 完结+番外[穿越重生]——BY:戏余朝

作者:戏余朝  录入:04-24

  一来他想借此事把开设学堂于朝廷治理有好处的想法,隐晦地灌输给他汗阿玛。二来,凑上了这个时机,他也可以为朝廷派人出使欧洲多挑出点可用之人。
  冒出这个想法后,胤礽头一次觉得京中的传教士还有些可取之处。只是他眼下还没想好怎么说服他汗阿玛,所以只能把这些想法暂且压下。
  京中事儿波及范围不算大,对于没挨着政治中心的河南之地来说,影响就更小了。
  说起河南,想必大家还记得这里正在修建大清历使泄洪量最大的河坝。这项浩大的工程已经开始了两年有余,按照河道总共靳辅的计算,预计再有三四年,这座大坝也该完工了。
  靳辅站在高处俯视施工现场,心中不由得生出感慨,自从有了东瀛来的免费劳动力,他这里的人手压力可真是轻松了不少。
  大坝若能提前完工,施琅将军可是他头一个要感谢之人!


第129章
  顺天府尹抓着洋人传教士偷偷开设英文课的热闹渐渐传开,京城现在出的报纸也都是围绕这件事的。
  大臣们不关注百姓们到底都学到了多少,但国子监的学生们却都很关注。洋文这个陌生语言,他们之中有些人还是很感兴趣的。甚至有学生偷着感慨,“虽是传教,但我能听懂一点洋人的鸟语也不错。”
  如今宫里的传教士也很受康熙重视,所以国子监有不少学生想另辟蹊径,试图通过从学会一点洋文走上仕途捷径。
  钦天监对比其他部多少有点寒酸,但也是一个门路不是吗?
  可惜现在这样的心愿不能上达天听。不过学生们也不用等很久,因为我们没关禁闭好久的太子爷,被放出来了。
  胤礽的紧闭解除之时,正是康熙被官员们吵得最头疼的时候。他与儿子说起此事时,口气都的抱怨完全不加掩饰,“他们以为朕现在有派人出使泰西的打算,是重视洋人的缘故。所以现在一个两个跟着上书,要朕重重处罚那传教士。”
  他嫌弃道:“酸儒书生,不知所谓!”
  胤礽“闭门思过”几日,对朝臣们如此群情激奋地反对“洋人”,反应可比他汗阿玛要平静的多,“儿子倒是很能理解朝臣们为什么会如此激动。”
  “哦?”康熙挑眉道,“你知道他们为何如此?”
  胤礽戏谑道,“洋人私设课堂,左不过是觉得语言不通不方便他们招揽信徒。而朝臣们则觉得若真由得这传教士在京中扎根,天长日久下来恐怕会动摇到他们信奉多年的儒家之学。这是这点心思没法光明正大说出口,便只能找了‘淫祀’的理由来要求严惩洋人。”
  以康熙的只智商,不用儿子分析也能想通其中缘由,因此也笑着附和,“你所料不差。”正是因为看透了文官所想,他现在更不想立即处置那传教士了。
  文官是最难控制的一批人,动不动便用儒家知道辖制君王,有外来的和尚偶尔刺激一下他们也是好的。
  胤礽亲捻了口果子,三两口吃完才接着说:“只是经此一事,儿子对那洋人传教士倒也有了几分改观。他与那上次来的不列颠人大有不同,且要比那个蠢货聪明上好几分。”
  “怎么说?”康熙来了兴趣。
  他鲜少听儿子轻易对谁有刮目相看之言,即便是为官多年的朝臣,也没谁轻易有这个荣幸。如今猛地听到儿子对一个传教士有这样的评价,心里还真是觉得十分新鲜。
  “儿子觉得这洋人倒比一般人有筹谋”胤礽的语气里略带暗示,“佛教要进中原,尚且只想到靠经书教义硬闯进来。这传教士想在京中开宗立派,头一个想到的竟是要先与他们目标信徒们流畅沟通。”
  虽然这话有点忽悠他汗阿玛的成分,可总本心来说,他还真挺欣赏洋人的这种做法。因此语气中的赞赏之意也未加掩饰,“儿子觉得,他可真是个极聪明的人。”
  康熙把他的话在心里过了一遍,跟着肯定道:“听你如此一说,朕也觉得他果然比常人通透。”说完他转念一想,洋人要踏进尚且知道要通宵咱们的官话,朕如今要派人到他们那里去,岂能叫底下人两眼摸黑就去?
  “或许朕也该找人教一教阿布凯,怎么流利的说洋文。”康熙唏嘘道,“他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去,未免叫洋人轻视了咱们。”
  “儿子也是这样想的,能听懂的洋人说什么,才不至于被他们忽悠蒙骗不是。”胤礽的笑里多了几分狡黠,“而且儿子还想着,他可以到咱们这里传教,咱们为何不能多派些人手到他们那边,把儒家之学反向传给他们呢?”
  康熙回味了一番儿子的话,眼中一亮,忍不住抚掌大笑,“这话不错!朕吩咐人去国子监里通传此事,若有想跟着去的儒生,便到祭酒那里报名,若能通过朕的考核,出使之时便可跟着一道去!”
  “汗阿玛这就是欺负人了”胤礽调侃道,“国子监学生整日只与儒家之学为伍,哪里懂得泰西之人的语言。”
  康熙心情上佳,自然不介意跟儿子多开几个玩笑,于是立刻又道:“他们现在不会,朕找人教给他们就是。且朕不仅许他们学,还要仔细定下规矩。若是认真学,不仅免束脩,朕还可以在他们学成之后许他们官职。若是不认真学,国子监待他们也不必再待下去。”
  眼见他汗阿玛已经上钩,胤礽眼珠微微转了一下,故好奇道:“汗阿玛宽纵他们,若国子监学子再无心科举,纷纷想把此条捷径当做踏入仕途的跳板可怎么是好?”
  难免会有些心术不正的,或是加重已经有过被那传教士误导,差点成为其信徒的。语言底子自然比别个没学过的好太多,利用这考试钻了空子来也未可知。
  康熙冷哼,“若真有以此为由心术不正的,朕必将重罚!”想走捷径可以理解,但一心钻营之人他从来都十分厌恶,自然也不会容许这样的人为官做宰。
  胤礽觑了眼他汗阿玛的脸色,像是突然想到什么一般,笑着道:“儿子倒是觉得,若直接从国子监里挑选,有家世的学子们未见得肯舍弃现在的好处。不若汗阿玛下旨在京中开设专门的外语学校,在天下学子中广泛征兆,挑选了可用之士派他们去出使泰西之地。”
  “另开学校?”康熙瞥了他一眼,“恐怖不是临时起意,是你早就想好的吧。”
  眼见被他汗阿玛拆穿,胤礽也不再步步为营,憨笑道,“儿子知道瞒不过您去。”等了一会儿未见他汗阿玛有怒气,他又道:“汗阿玛身为天子,胸怀可纳天下,大清也总归是要如您一般,敞开胸怀纳天下百家的。”
  要开放风气,提高民智,哪里有比办学堂更好的办法呢?
  听罢儿子所言,康熙脸色绷紧,开玩笑的心情消失,霎时间沉默不言。他不想一次把步子踏的那么大,开放民智可以,但是这要在大清更加强大之后一步步来才行。
  胤礽也很清楚他汗阿玛为何如此,肃了肃脸色平静道,“并非是在百姓中选择,而是在本来就多年苦读的学子里选。汗阿玛也不必过于担忧。”
  贫苦百姓哪里读的起书,凡是家里能供养出一个举子的,好歹都是有几分家底的人家。
  “朕知道”康熙沉吟了一阵,又转了话题,“办学之事朕再考虑,倒是随着去的商户,领头之人你可想好。”
  “儿子拟了折子,请汗阿玛过目。”胤礽将一早写好的方案递了过去,自己则若无其事的继续吃果子。
  康熙接过后细看起来,看了一阵才颔首道,“杨衍裘是个可信之人,他在江南一带名声斐然,也颇受认可。”他又继续往后看,当看到胤礽写到办学之事,则又拧眉道:“你想叫老三老五几个,去学堂里做师傅?”
  他还答应办外语学堂,太子就已经把具体任务都分配好了。还说这不是图谋已久?
  胤礽并非完全不担心他汗阿玛责怪他别有用心,所以放下茶盏解释道,“汗阿玛不知道,儿子前几日还叫老三截住,他埋怨儿子只想着老四不想着他。如今您这里正要用人,儿子就想着他叫他去试试也好。”
  只是,叫一个皇子去给一帮没有官职的学子当师傅,未免也有点大材小用。胤礽并未想过这个方案会一次性通过,今日来谈,不过试探而已。
  康熙双眼微眯,眼下说起洋文,太子肯定是精通。可他自己精通又不能亲自去当师傅,说起学堂的师傅人选,就只能是跟他学过的阿哥们上了。
  他这会儿真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路早就叫儿子一封奏折带跑偏了。
  想了一阵,康熙也觉得叫皇子们多历练一下未尝不是好事。于是他便对胤礽说道:“叫他几个小的也来试试。谁若是做的好,朕再赏他们。”
  听见他汗阿玛差不多是准了办学只是,自己所想成真,胤礽心里头分外高兴,只是想到他那个鬼灵精的九弟,他嘴角未抽,“若是九弟也去,可就有的折腾了。”
  不过就算他对九阿哥如此嫌弃,也不得不承认,在语言天赋这件事上,九阿哥还真是他们兄弟几个里最好的一个。
  事情说的差不多,胤礽起身告退。
  他走之后,康熙又把他写的东西看了几遍,心里把要准备之事想了个透彻,才放下折子提笔写了旨意,打算即刻派人把杨衍裘传进京城,将朝廷指派他带商户出海之事告诉他。
  天家父子给朝臣们关心的“淫祀”定了性质,康熙也没再与朝臣们商议,就直接下令将那洋人传教士押入大牢关了半个月。朝臣们虽然还是有些不满,但处罚既然已经下了,他们也不敢再置喙什么,因此也都老老实实闭嘴了。
  而洋人传教士出了大牢没多久,大清第一个外语学校就在京城中诞生了。
  京中进来很热闹,不,应该说整个大清都很热闹。
  起因是出使的名额如何分配朝中群臣争议不断,逼的康熙后来还不得不特批出了一个新的官职,这官职不归任何部门管理,直接听命于天子。
  且这个官职不限制家世,只要外语考试通过,胆气过人,就能担任。
天下举子若觉得考不过乡试,或者直接想平步青云的,都可以往这个职位上努力一下。
  为防止寒门学子错过这个消息,康熙还下旨通令所有府县,多印点报纸,务必把此事告知所有学子。
  为了这样好的差事,天下有心仕途的学子自然都拼了命的往京中挤。一时间,连带着马车客栈驿馆之类的地方,营收也都跟着水涨船高。
  除了学子的热闹,朝廷要选派商户跟着一起去欧洲的消息,也因为杨衍裘入京而在商户中逐渐传开。南北两方有点家底的商户都争着报名,希望能跟着朝廷的船队出海到欧洲去捞金。
  外头的热闹胤礽无心关注,外语学校正式开课之前,他得把几门课程的教案都整理好。几个要出去做师傅的阿哥仿佛还嫌他不够忙一般,日日往他这里跑,除了复习就是请教,扰的他不得清静。
  直到胤礽把变好的教案递到他们手中,这些领了差事的阿哥们才消停下来。
  最高兴的莫过于三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二哥可算是急的还有我这个弟弟了。”
  胤礽无暇理会他这别样的埋怨,自从康熙下旨令工匠们建造出使之时要用的商船,他也隐晦的提了一下似乎该把戴梓传进京中,把船舰上要用的火炮订单,给河南的钢厂那里下一批出去。
  康熙起初不太想把戴梓招进京中,但再想起自己做的那个梦,便明白了儿子为何会有此谏言。
  于是不久之后,戴梓奉诏入京。他还顺便带了自己新研制的火炮来。这些火炮都是照着胤礽给的图纸,他自己一点点琢磨着做出来的。比着胤礽给的图纸做出来的,其中威力可想而知。
  这么说吧,就算是施琅打东瀛时舰队上带的火炮,比起戴梓新研制出来这个,火力也要差上几分。
  戴梓奉旨在御书房里面见康熙,先是汇报了河南钢厂那里近两年的总产量。虽然是分厂,出钢的量却是京中的好几十倍。因为占地面积更广,可容下的高炉更多。
  而且到了河南之后,戴梓还亲自带出了很多学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那里炼钢造火炮和火铳的工匠,比之京中可谓是人才济济。
  “去年约莫有16万千斤(吨)”戴梓骄傲道,“但臣有心,今年能再涨几成。”
  康熙与胤礽对视一眼,问道:“两年之内,做出两千门新式火炮出来,河南那里可供的上?”他只下了火炮的订单,是觉得火铳还有景山那里还有存货,而且两年之内,总能再做出上万把来。
  戴梓抿嘴沉默了一会儿,才坚定道:“臣回去后会尽力督促工匠们,尽早完成朝廷所需!”
  胤礽心里默算了起来。出使欧洲的船,他汗阿玛必会叫人修的很大,再换算一下这个数量,每个船上要装载的数量…
  “…”胤礽觉得,他汗阿玛大约真的被那个系统织造的那个梦影响不浅。
  这武器的密集程度,真的远超他的预期。别说防范于未然,就是打下欧洲,都可以试试。


第130章
  虽然火炮的订单已经下好,但是造船可不是个小工程。所以自从康熙二十八年,父子两个商议妥当准备派人出使欧洲之后,这出使要用的船就造了整整四年。
  康熙是个爱面子的帝王,所以他对这出使船队的龟毛要求多到了极点。首先是出使负责人(主要是脸)不能丢朝廷脸面,其次是随行之人,包括跟着去的商户,都不能丢了朝廷的脸面。最后,他们乘坐的宝船也不能丢了朝廷的脸面。
推书 20234-04-23 :可盐可甜的史前男》:简介:(入库时间2022-04-23) 连城VIP2021-11-30完结总推荐:1746花瑜君穿越到原始社会体系的陌生世界,被当成了神使,不善于交际的他,被这里的老老少少拿命供奉着,无奈之余又迫于生存压力,只能硬着头皮带领他们活命,从朝不保夕到丰衣足食。论一群说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