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秋桂子完本[古耽]—— by:控而已

作者:控而已  录入:11-22

《有三秋桂子》作者:控而已
文案
我终于把坑填完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去看《柳氏药师堂》
内容标签:江湖恩怨 情有独钟
搜索关键字:主角:杨蝶掩,柳重湖,柳溪蛇 ┃ 配角:肖师勇,刀红隐 ┃ 其它:
第1章 游医(1)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菩萨蛮,乃是晚唐韦庄入蜀后留下的。词中所叙江南,却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扬州,而确为此处鱼凫化鹃的蜀王杜宇曾治下的巴山蜀水。
二月下,破晓江面微雾,拂面春风仍三分料峭,汀洲芷兰,柔舒细叶;夹岸杨柳,摇曳身姿,软枝翠叶拖带水面,碧澄如天春水起涟漪。
江外山崇岭峻,轻猿时时一两声啼在最高枝,于谷间回旋;时有黄莺百灵和春唱,此外便有早间微风,温吞清雅卷起波纹,起于风来处,化于水归处。
江面传来橹声,由远而近,一声,两声,慢而稳,于清晨山谷间分外悠长,薄雾间中飘来竹枝词,清澄若大珠小珠落玉盘,婉转似山回路转十八弯: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橹声,歌声渐近。一叶扁舟自江面顺流而来。船头立着一高一低两人,高的乃是一名白衫秀士,头戴一顶白帻巾,腰系一条蜀绣牡丹银带,脚蹑一双绣金牡丹黑丝履,端的是剑眉星目,神清气朗。矮的是一个十一二岁小儿,书童打扮,青色短衣,裹腿白袜,蹬着双缠带行旅芒鞋,身背书箱,却无琴剑。圆脸白净,双目浑圆,目珠乌漆乌漆,唇红齿白。此时正婉歌竹枝: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小少年歌声清澈悠扬,却似只识其词不解其意,听不见半分哀婉。
船家停橹起蒿,将船撑至岸边停下。
"官爷,前头便到了。"
"有劳老丈。"书生捏了十几个钱交与船家,作了一揖,领着小童下船上岸。
船家眼见二人入林,只嘀咕着:"这身行头入那林子,须不怕荆棘。"

"师父何苦作这身行头走山路?"书童冷眼觑着自家主人第十一次为长衫绊倒,终忍不住出口嘲讽。
老林倒也并非不见天日,只是老树颇多,参天者不乏,灌木亦密布。菖蒲横生,倒刺刮人。小童手持小镰,开山劈路,只是路高只限自身长,身后书生呼叫连连,面颈皆伤。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书生强笑。
“也须是块好玉。”小童依旧严格扫除划定范围内的杂草。断草弥散芬芳,初阳渐长,林叶掩映,日光明灭拂面。看似旅程愉悦,疲劳兼伤痕与时俱增。
“徒儿,徒儿势劳累已极,在下不忍见徒儿金体有折,不妨稍事歇息?”眼见一处开阔地,青草嫩软,巨树在上,树荫乘凉恰好。书生喘气,谄媚于健步如飞的书童。
被唤作小蛇的书童依然健步,但冷哼道:“师父莫不是折煞小蛇?小蛇岂是会因某生三更就唤起小蛇赶赴此地且在船头故作风雅命小蛇高歌竹枝,因某生身着不合时宜长衫耽误脚程便怀恨在心之人?某生既因由身着不合时宜长衫疲劳困顿急需歇息,只消轻唤一声其卑微低贱听任使唤的书童即可,书童岂敢大逆不道忤逆主人?何须自贱兼则辱没小蛇至此?”
书生唯唯喏喏满面堆笑灿若春日艳桃:“徒儿见教的是,在下不敢,在下不敢。”
书童依然健步如飞,眼见巨树渐行渐远。书生瘫软于地,气若游丝唤道:“徒儿,为师的累了,稍事歇息如何?”

二月底,暮春,蜀中山林暑气未长,适才行路汗淋淋,此时清风掠过,微凉于身。小蛇晙一晙天,入山遮莫已有一个时辰。人烟未见半星,猿啼鸟叫只是不断。小蛇自书箱中寻出羊皮地图,丢向“为师的”面皮。
微风拂面,光斑点点,身倚巨树,臀着嫩草,张口打盹的书生冷不防惊醒。
“一路行来,有无行差?”书童示意主人研读地图。
“佛祖在上冥冥指引,小徒在下勤勤带路,错不了。”身仍倚巨树,臀仍着嫩草,口复张而呵欠,书生迷糊道。
小蛇拾起地图,毫不留情朝张开的巨口连番攻击。
“好好,为师的晓得了。”吐出口中为地图卷入的草根并烂泥,书生强爬起身,伸欠数度之后,道:“开始挖吧。”
小蛇愕然:“此一坑儿?”
“徒儿,入境随俗,莫张口闭口闽语。”
“废话少说,师父所言可是此处?”小蛇摊开地图,不解于标志全无。
“地图上岂非在一株巨木下划了个x?”
小蛇呆愣半晌,咬牙道:“敢问师父,那株巨木的标示何别于师父在全幅地图上画满的青青小草?还是小蛇我眼力有差?”
“然也,眼力定然有差,不见明明高了十分之一寸```”书生之口转眼为布满青青小草之地图塞满。
小蛇绕着大树转了一圈,所见无非草根,无非伸欠悠游的蚯蚓,无非摆弄手足的蜈蚣,无非搬运辎重的山蚁,并未见到奇特之物。
“师父所言太`````”
“嘘”书生竖指贴唇,打断发言。
小蛇不料樵夫接近,樵夫显然也不想此处有人,樵夫于草丛中钻出时,二者皆惊。
“老丈人有礼了。”书生唱了个肥诺,对樵夫作一揖。
“大官人多礼了。敢问大官人来此何干?”
即便世间传言之樵夫尽是得道之人,小蛇此时对成仙一事并无向往,只盼速速没了此人,好寻到了那物事回客栈歇息。
“在下四方游医,恰至蜀中,闻说此中木笔极好,只来采摘,如有冒犯处,还望丈人海涵。”
“游医?”樵夫面色稍动。

作者有话要说:
(1)钱:一钱,便是一个铜板。很长一段时间,白银不是中国的流通货币,私自铸造或流通都是犯法的,故而只在小范围边远山区流通。这个朝代还比较麻烦,大部分地区使用铜钱,由于没有大面额的钱币,经常要用牲口来驼钱。一贯钱中有一千个孔方兄,大约等于如今三百元人民币的购买力,也就是说,平常下个馆子,要带上一千个一块钱硬币的样子······看错斩崔宁就知道鸟,那个崔宁同学是自己扛着十五贯钱的,故而很显眼。白银这种东西,那个年代是拿来和“兄弟民族”交好的···岁币···而黄金这种东西,可能是由于汉代的慷慨(带到棺材去了),后世都极少拿来流通了。不过当时在四川一带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用于大面额的交易,可是这与我们贫穷的主角是毫无关系滴。至于川陕边境一带使用铁钱的事,暂且不考鸟···
(2)蜀音:有人考证过,那个朝代,闽蜀音很是相近。(参考文献写完了再列)至于为什么,窃以为是晋代的衣冠八族并不全沦落到福建去,肯定也有向四川逃亡的。因为四川和福建和相似,都是外隔重山,难进难出之处,故而与外界语言融合的几率也较小,所以进化得比较的缓慢,导致了距离东晋有一些年代的那个朝代,两地语言还如此相似。至于如今为什么大部分四川地区说的是西南官话,我推测的原因是在明末张献忠屠杀了川人之后,湖广填四川造成的,故而如今的四川话和湖北话很类似。就好像闯关东一般,现在的东北人其实大多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山东人一样。人过去了,语言也就过去了。四川现在还有一些边远的地区说的话非常类似闽南话,我乡人以前碰到过这样的四川人,只是变成了方言岛,从而没有被语言学家证实。
(3)不过实际上,这篇东西的对白是用官话的。毕竟去得时代远了,当时的人怎么说话,很难完全模拟出来。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水平比较有限,难以一一考证这个词或字或习惯用语在当时有没有出现,所以会有很多漏洞啊,先请原谅,再请赐教。
(4)关于语言还有一点要说的。当时的人第三人称用的是“伊”,但是男女不辨,而且确实看起来有点怪,为免造成错乱,就都改成“他”和“她”(反正宋末也有这样的称谓存在了)。
(5)= =某个事件的关系,引用的文字我都写上出处吧····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第2章 游医(2)
村落名曰平林,蜀中眉州西南角。背山面水,远山自西来,东西亦有两座小山。水为小溪,自村头向村尾盘桓,曲折东流。溪旁引出一三丈宽长池塘,放着鲤鱼苗。塘边雪梨正新叶娇嫩,亦有木兰数株,适见木笔,绒毛满身,甚是饱满。
“蜀中辛夷果然不错。”书生捋着并未显现的嘴须,摇头晃脑道。
前番尚在荆州大肆赞誉了一番荆湖木兰。不管何时为人觉察不轨便只有这一套。小蛇抬头,瞟一眼书生。
溪后宅前便是晒谷场,青石板砌成,时有修缮貌,甚是平整。晒谷场后乃是两座宅院。村头一座,村尾一座。村尾似为老宅,便只一进,瓦破砖残,墙灰已然剥脱,土墙风中尚有数株青草招摇。村头大宅乃是新砌,红瓦白墙,飞檐上踞着两只石鹰,外墙上数扇菱花镂窗。大宅似有两进,正门大敞,前庭开阔,正厅甚深,厢房东西各二列,回廊连缀。
虽说布构仍简,然而山野之中,深藏此等庄院已是奇事一桩。
“自当朝百余年前攻打蜀地,先人避难于此山以来,已传五代。”
“敢问老丈人贵姓?”
“免贵为柴。太丞请看,便是此地了。”樵夫引着那书生和书童来到村头大宅门口,“员外郎三代单传,地少人多,小人便作长工帮忙。近日员外郎捎信道将携眷返乡,故老夫人命小人多积些薪火。”
“适才道小衙内便是员外大人的子息?”
“实不相瞒,员外郎膝下并无一子,故三年前将小儿过继作公子。小衙内素体健活泼,并无大恙,只是去年腊月初过后便患了怪病。”
正交谈间,入了大门。并无仆役在门外应门,一眼望去,厅堂空无一人。樵夫道:“自去年腊月至今,已请寻遍镇上良医,药石重投,罔发如故。”
“老丈人可算寻对了人,我家师父便是人称‘东南六路神医吴’的吴神医是也。”小蛇望一眼书生,忽道。
“岂敢岂敢。小蛇,莫打诳语。”陷害我。书生面露惭色。
生漆门大敞,饕餮头金环埕亮。饕餮?小蛇略略嘀咕。前庭一地白光晃眼,两侧养了数株山茶。当中不乏名品。正厅在五级台阶之上,梁柱粗大,案椅严整。案椅均为紫檀木,椅背稍曲,上设蒲团,以蜀中黄密绢包裹,上绣牡丹芍药,绣工细致。厅堂正中亦是一张杨木屏风,黑漆阴刻金绘,花鸟鱼鹿,栩栩如生。一旁亦有数只紫檀木八足圆凳,曲足两头卷云,可爱之极。
樵夫令二人在椅上稍歇,道:“正厅无人,大门开启,定是小衙内又发病了。我去唤老夫人来见大人。”

樵夫自厅堂侧廊离去,神医吴用臀部蹭了蹭绢绣,再用双掌数度摩挲檀木椅背,此后右掌悄然伸至臀下````
“师父,你要摸牡丹尽可挪开尊臀。不然,徒儿目中觑来,师父恰在摸不该摸的某处。”
“咳。”神医吴缩回手,摸鼻。
“我看也寻常,这屋子怎就令你神魂颠倒?”小蛇嘀咕。
“徒儿啊徒儿,终归眼力不够。且不提别的,单是这蜀绣,便是贡品一类绣工。牡丹芍药之类刺绣,本是寻常之极,然而此绣前画便不凡,非名家之手不能出之,加之绢面亦是贡品密绢,绣丝彩丝,铺针细于毫芒,设色精妙光彩射目,一花之中,针法十变,鲜妍卓约``````况最为异常之事乃是```````”
脚步纷杂而来,神医住了嘴。樵夫及一名婢子自侧廊入来,樵夫人未至声先至:“吴太丞,小衙内发病不轻,烦来相看。”
神医吴缓缓将臀挪离椅垫,跟在樵夫身后,穿过侧廊,绕过一个小院回廊,到得东厢首屋。
一群仆役婢子围在厢房门前,房中亦有数人,嘈杂不休。便听得孩童尖声叫嚷:“砸得,砸得,统都将与我砸得!”
此后便是一阵翻闹,樵夫与神医开了条道,神医吴才入得门槛,一个茶盏便迎面飞来,神医吴伸右手一挡,本见得就要落在地下,却听他小声道了一句:兔毫。那茶盏不知怎地又掉到他的左手上。
东厢首屋颇大,外室起居,却不似厅堂摆了高椅,仍是案桌席地。屏风后乃是卧室。此时小衙内正跳上案几,仍叫道:“莫藏着,统将与我砸得!”手心中握一只银茶匙,四下散得一地碎瓷片。有青有白。
神医吴面上一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几人站得远远地,欲近而不敢。中有一老妇人,五六十年纪,葱白衫,搭件五色梅边翡翠背子。长脸吊眼,眉头深锁。
“老夫人,这位便是吴太丞。”樵夫不敢上前,在门外禀道。
“吴太丞,老身寡理了。”老夫人福了一福,“实是小孙躁动难安,不能过离片刻。还望太丞高明,且救小孙一命则个。”
越瓯秋水澄,邢瓯类雪类银``````
小蛇觑着“为师的”,一霎明了其伤痛来自何方。
“老夫人莫要多礼。”神医吴沉痛问道:“敢问小衙内平素未发病可有异常?”
“平素玩耍好动,正是此时年纪所为,并无半点异常。一发病便燥狂不已,打人毁物。况一旦清醒,便全不能忆得发病时况。”
小衙内将银匙摔在地下,高叫数声,在案上复跳了数次。
老楠木,有奇纹。
“老夫人,可否命几个体壮之人压制小衙内?在下即刻施针。”神医吴越发沉痛道。
“小乙,三福,超秦,制下小青。”
三个仆役围上前,小衙内又打又抓,气力的确不小。费了一番功夫,三个壮汉将小衙内压在案上,尤兀自挣扎不休,尖声高叫。
神医上前,以掌压住衙内头,衙内张嘴便咬,神医不知从何处取来一块帕子,塞入衙内嘴内。
此时小蛇已然打开书箱,取出烛火银针。把与神医一个瓷瓶。瓶盖掀开,浓郁酒味。
神医吴将出瓶中水洒于小衙内人中。银针过火,取人中沟上一寸水沟穴,雀啄捻转。不移时,衙内四肢松软,双目盈泪。
复取神门、水沟及后溪。片刻,小衙内闭目而眠。
“敢问吴太丞,小孙何以闭目?”老夫人忐忑道。
“施针于神门,宁神安心,便速入眠。入眠便于留针。夫人且勿挂心,取针自醒。”
一炷香功夫,银针取下,小蛇接回,包入绢内,置返书箱。
撤针之后,小衙内稍稍转醒,见得案边老夫人,唤了声“太母”。
老夫人抱起小衙内,令他跪下,道:“快磕头谢过吴太丞。”衙内正待磕头,为神医扶起,道:“切莫折损在下。”
“小孙此次发病甚久,倘吴太丞未至、不得神技相救,怕已失心难返。请受老身一拜。”老夫人执意下跪,神医拦住,道:"老夫人切莫多礼。神技实不敢当。况衙内之病仅是一时为针压制,倘不根治,发作恐将愈发频繁。"
“还相烦吴太丞。”
“衙内的病症,药石恐难至,容在下详看。”
“烦请吴太丞移步厅堂,再作审议。”

作者有话要说:
越窑: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摘自百度百科····)
推书 20234-11-22 :快穿之虐渣狂魔完》: 书名:快穿之虐渣狂魔作者:虚渡人文案谁能告诉他,为毛他一觉醒来自己就必须穿越在各个世界做任务啊!摔!俞昊尘表示,要他一个正经直男去攻略男配什么的,简直是不能再悲剧了为什么他一个好好的直男要经历这些啊!......“我是直男!”“......我可以不做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