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穿之大明朝人妖物语——文史专家

作者:文史专家  录入:07-27

就这样,三番谦让之后,皇太子终于答应“勉为其请”,登基即位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按部就班,毫无新意了——礼部拟定日程、安排礼仪,内廷负责布置一应场面,只等着第二天太子登基了。

这一天早晨,皇太子身穿着一件白色中单,端坐在榻上,内侍仔细的给他梳洗罢头发,小心的将头发用发笄绾住,加上网帻;穿好黄锦朱红袜,蹬上靴子,皇太子由内侍的扶起来,轻轻展开双臂,内侍们将一件六章玄衣衮袍给他穿在身上,掩上衣襟,用一根丝带系结,然后系上一根大带。同时,有内侍给他戴上冕冠,插上长笄,长笄刚好穿过发髻,将冕冠固定住,又将冠缨虚系在颔下,再将一根纮带系在长笄的一段,绕过下颔后系在长笄的另一端,然后又在笄的两端各系上一根紞绳,每一根紞绳上都垂系着一块玉(这块玉叫做充耳)。戴好冕冠,内侍又将绶带穿在革带上,给他系在腰间,革带两侧悬系上佩玉。复杂繁琐的穿戴终于结束了,皇太子呼了口气,在内侍们的簇拥下,前往太庙祭告天地宗社。

“服章之美,礼仪之大”,中国人历来以精美华丽的服饰和恢宏大气的礼仪为自豪,当然中国人也有资格这样自负,因为在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出产如此精美的丝绸,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以裁剪出如此美轮美奂的衣冠。但也正是中国人的这种自负,使得野蛮的异族在征服中国这个文明的国度之后,会毫不留情的将中国人引以为荣的一切文明统统踏碎在铁蹄之下……也正因为如此,大明作为成功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朝代,二百余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服饰和礼乐的复兴。

此时,仪仗队和礼仪官已经各就各位,教坊司演奏起《中和韶乐》,在从容的音乐声中,拱卫司鸣鞭引导百官走入丹墀列队,各就各位之后,乐声停止。刚从太庙回来的皇太子身着衮冕,过奉天门,走上御道,文武百官身穿朝服梁冠手持象笏分列两侧,而站在队伍最前端的是穿着衮冕的永王和定王,宽袍大袖的冕服穿在二人弱小的身上显得格外醒目。

只听鸿胪寺导执事官高声喊道:“请升御座!”

皇太子稳步走进皇极殿,坐到宝座上,这时拱卫司再次鸣鞭,捧表官搢笏(搢笏就是把象笏插到腰带里),跪捧进表,受表官也搢笏跪受,然后放到案上,抽出象笏,面向东退到一旁,宣表官和展表官一起上前搢笏下跪,开始宣读登基诏书:

“天地盈虚,四时有消息之度;皇王兴替,五运有迁革之期。受明命者,罔不由兹。太祖皇帝天与神器,驱逐鞑虏,有大功于区夏,有大造于生灵。道则继明,业推构极,类商汤之起亳,若姬发之承周。弹压九皇,牢笼万古。大行皇帝上圣御图,大明司契;手调元气,心运洪炉。齐五纬而平太阶,应三神而登日观。纲罗开辟,包冠羲胥,大猷备阐,能事斯毕。仙驾不追,逆贼开衅,天柱将摇,地维方挠,非拨乱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危矣。

今以太子之名,初登大宝,改元‘光凌’,唯愿用初九之英谟,开太一之宏略。振玉钤而殆封豕,授金钺而斩长鲸。受河洛之图书,当昊羲之历数。惠育黎献,并登仁寿。既而凝怀问道,属想无为,以大宝为劳生,遂复忝于明辟。光启中兴之图,用崇兴复之基。交际在辰,情深感慰。奉之宗庙,遵之社稷,不失旧物,实在于兹。

故曰:徇齐作圣,睿哲钦明,奄有八荒,光宅四表。牢笼轩昊,跨蹑殷周,金镜俯临,玉烛遐被。至德弗宰,成功不居,高谢万邦,委兹重器。郊禋旷典,士民翘属,钦惟宗社,义存享献。灵命既臻,用升宝位,君临兆庶,继轨百王。若涉大川,罔知攸济,方资令哲,共康治道。”

读罢,展表官抽出象笏,将表放回案上,全都退到一旁。掌印太监将玉玺双手奉上,皇太子接过玉玺,停顿片刻之后转手交给侍从,顿时乐声大作,文武百官再拜四次,然后搢笏,三鞠躬,拱手加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响彻云霄,这时乐声再次响起,百官又跪拜四次。礼官在仪仗队护送下双手捧着诏书走出皇极门,诏书将由他送到承天门,然后金雕凤凰口衔,垂下城楼,颁行天下。随着凤凰缓缓从天而降,早已跪在天街等候的“群众演员”立刻山呼万岁,呈现出一派壮丽的景观。从此,天下迎来了一位新的君王,也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明年就是光凌元年了!

——但是,这一切都只是表象,是在拍戏。曾经有人说太平天国是“一统江山,七十二里半”,意思是说,所谓的“太平天国”,只不过就是七十二里半长的南京城墙围起来的那么一块地方而已。这句话放在这里形容此时的光凌小朝廷,恐怕也没什么不合适的,因此所谓的登基诏书“颁行天下”,不过就是在皇城门口转了一圈,走个过场罢了。所以我说,这一切华丽壮观的场面,只不过是在拍戏而已。

但是,令我感兴趣的事情还在后面——新皇帝率领文武百官,登天坛祭天了!祭天的阵势挺大,我不知道前几任的神,在收到下界天子的祭天仪式之后,是怎样的反应。推想起来,以前的太平天子无非是例行公事的走个祭天仪式,而天界的神们,也懒得过问;但是刚刚过世的崇祯天子倒真的是虔诚的祈祷过,可惜上一届的神大限将至,无力相助——这其中很大程度上也有作者我的责任,尽管现在我也成了这个故事当中的一员,而且还是“当事神”。

这都是题外感言,书归正题。且说我透过神之水镜映射出的画面,正在津津有味的观看小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在天坛祭天,但是当看到水面显映出的祷词的时候,我有些不淡定了,为什么呢?且看下回分解。

08.解围

圣洁而又空旷的白色世界里,除了像日光照射下的积雪一样洁白的白色亮光之外,别无他物。十六岁的少年天子惊慌失措的挪动着脚步,飞快的来会转动着身子,冕旒冠上十二条五彩珠帘摇摆不停,一双瞪大的眼睛在珠帘后面四下张望,寻找着那个清虚冷漠的熟悉声音的来源,却始终一无所获。然而,那个震撼心魄的清冷梵音,却一刻不停的从四面八方传来,激荡在他的耳畔和心头: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底。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那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啊!”当听到“阎王发牌鬼来催”和“若非此人大限到”的时候,少年绷紧的神经终于崩溃了,他大叫一声,双手捂着耳朵,朝着一个方向撒腿飞奔,踉跄的脚步摔倒了又爬起来继续跑。天地间一片洁白,仿佛是梦境,但是跌倒时的伤痛却在清楚地提醒他,这不是梦!

“贪婪是人类的原罪!”

——上次来到天界的时候,神的天籁之语分明回荡在耳畔。这是神对朕的警告!是的,一定是朕太贪婪了……

少年天子真的害怕了,这种由于对神的畏惧,对天命的敬畏,在眼前这种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的场面刺激下,彻底摧毁了小皇帝的心理防线。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头如同捣蒜,口中大喊:“朕知错了,朕知错了!”

额头的刺痛,使他忽略了那一阵熟悉的晕眩,直到惊慌失措的臣子们大呼着“陛下”,拥上来把他从祭坛上搀扶起来,他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何时离开了那一片圣洁的白色世界。他长舒了一口气,却依旧心有余悸,心中暗暗庆幸,却又下了一个决心。

其实,不单是小皇帝舒了一口气,此时隐藏在天界里的我,也抹了抹额头的冷汗,松了口气。恐吓美少年的负罪感,让我的良知备受谴责,可我也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小皇帝在祭天大典上向我祈祷,问我大明天下的国运如何,天下百姓如何,又问内忧外患的战乱何时才能平定,最终问到了关键问题:城墙上的神迹几时才能解除?

的确,我降下的那一手神迹虽然保住了京城,隔绝了犯阙的闯贼,但也阻碍了城内对外的一切消息来源。如今的京师是外面的人进不来,城里面的人也出不去,就这么困在围城之中,却又毫无办法。

那么说身为这个小说世界的创造神的我,举手之间收回神力,解了京城之围不就得了?可惜不行,为啥?唉,说来惭愧,眼下的我对于神力的掌控实在是连我自己都觉得汗颜,可以这么说,除了开启进出天界的任意门和使用神之水镜窥视人间这两个神术之外,其余几乎全靠碰巧——比如那个烧红城墙的神迹。所以说,现在我既无法重复该神迹,也不知道如何将烧红的城墙复原。或许过几天就能自然冷却吧,谁知道呢?所以,面对小皇帝虔诚的祈祷,我只能利用凡人对神明的敬畏心理。

“神会错吗?”

当然不会!那么神的这首诗又是什么意思呢?

打发走了小皇帝,我再一次调出神之水镜的监控画面,心念一动,水面泛起涟漪,映显出的画面也发生着改变,感觉跟使用谷歌卫星地图差不多,当然神之水镜的功能可比谷歌地图强大多了。无怪乎人们总是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还说神明无所不知,甚至能预知未来。不过真要说起来,无所不知倒还算得上,但预知未来就未免有些夸张了,如果说神明真的能预知未来,充其量也不过是凭借足够的了解,加以推知和预测也已。

闲话少叙,且说我以心念操控神之水镜,很快镜面上映显出了城墙外的景象:

上一次在我碰巧之下施展出的神力,造成了一场“神迹”,不仅令城内的大明朝廷惊喜不已,也让城外的闯贼大为震惊。然而,朝廷上下到底是见过世面的,虽然因此导致君臣上下相互猜疑,但最终结果并未产生什么损害。反观城外的闯贼,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闯贼多是流氓恶霸裹挟下的饥民,本来就见识短,虽然有些狗头军师,但也只是相对而言有些见识罢了。不仅如此,这些小民本来对朝廷就有些畏惧甚至是迷信,此时眼看着神迹降临,无不惊恐万分。

此时,虽然闯贼依旧在城外扎营,四处掳掠,但是气势上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眼看着红彤彤、热腾腾的巍峨城墙矗立在眼前,抬头即可看见,那份心理压力自不待言。

就在闯贼的军心日渐涣散,眼看就要自动散去的时候,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出现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骑兵赶到了!

要表一表吴三桂的这支援军,那还得从闯贼犯阙时,崇祯皇帝发布的勤王飞檄说起。话说闯贼李自成攻破西安,僭号称帝,伪号“大顺”,然后浩浩荡荡的出兵进犯山西,攻破居庸关,直扑京师。朝廷大为惊骇,崇祯皇帝立即发布勤王诏令。天子传诏,如声传电转,瞬息之间,勤王飞檄便传遍全国,一时间,各地勤王义师风起云涌。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所部,距离京师最近,接到勤王羽檄之后,立即弃守山海关外的宁远和前屯两处要塞,并裹带辽东百姓数十万人退入山海关。吴三桂抵达山海关后,下令将出关城门全部用砖石砌死,留下十万步卒守关,自己亲率“关宁铁骑”十万人飞奔京师勤王。

与东虏作战十余年的“关宁铁骑”不同于一般的官军,他们每个人都是同野蛮的鞑靼人真刀真枪的交过手的,因此一入京畿,便在昌平皇陵把那亵渎皇陵的流寇杀了一个落花流水、尸横遍野。

京城外围城的闯贼本来就已经军心涣散,这一败退,便再也无法收拾,很快溃不成军。那闯逆见状不妙,当即裹挟着一路剽略来的妇女财物,夺卢沟桥向南逃窜。

好一个吴三桂,果然骁勇狠辣,一路上铁马飞奔,撵着闯贼败兵紧追不舍。可怜那些个贼兵仓惶之间,只好沿途丢弃财物,希望能够转移官军的注意力,可官军不为所动,依旧死死紧追。等到匪军逃到保定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不到十万人了。

那么保定府,此时又是如何呢?且看下回分解。

09.浴血保定

话说当初闯贼自山西犯窜居庸关,朝廷大为震惊,崇祯皇帝派出多路太监,出京前往各处要塞监军镇守。其中,镇守居庸关的太监杜勋临阵叛国,反而成为闯贼的先锋,真教人心寒齿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保定镇守太监方正化。

之前由于长城边塞防守不力,东虏曾多次绕道蒙古,攻破喜峰口,南下劫掠,最远的一次,甚至攻入山东,俘虏德王,逼死鲁王。沿途各路官军,既不敢撄其锋芒,又不敢追击偷袭,竟只是一路跟踪,目送其出境而去。那东虏在北出长城之前,居然还剥开一棵大树,在树心上大书“免送”二字,相为揶揄。话题扯远了,书归正题。正是因为东虏的多次南下,崇祯皇帝曾多次任命方正化担任保定镇守太监,以保证京南及大运河的安全。所以这次闯贼犯阙,崇祯皇帝便再一次派方正化前去镇守保定。

那方正化与崇祯帝同岁,是皇帝从小在王府一起出来的人,君臣二人情深义厚,真个是忠君报国之干城!方正化与众不同,他镇守保定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既不住馆驿,也不住府衙,而是带着几名侍从小宦,就住在城楼上。如此一来,那地方文武官员哪个敢不效死?更别说什么开城投降了。

再说那闯贼,自破了居庸关,进入京畿,逆魁率领主力围攻京师,其余部将便兵分各处,四下劫掠。前面提到有闯贼窜至昌平县,竟亵渎大明十二朝皇陵,罪恶行径令人发指。另外还有一路闯贼,南下犯窜,直扑保定。

此时保定城守军只有几千人,但是在方正化的监督之下,知府何复与同知邵宗玄等文武官员,上下齐心,悉心防御,硬是将保定城守的滴水不漏。

期间,那围城的闯贼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先是驱赶流民百姓作炮灰和挡箭牌,逼使城上的官军不敢放箭,又威胁官军开门献城,否则就要斩杀百姓。接着,又扬言闯贼大军已攻破京师,皇帝都死了,你们还给谁守城啊?还不速速投降!但是,方正化等人都不为所动。

然而,防守的局面终于还是被打破了。因为,在吴三桂大军的追逼之下,自京师败退而来的闯贼残部来到城外,两股贼众,合兵一处,顿时实力大增。而由于一路上吴三桂追逼太紧,闯贼昼夜逃窜,早已精疲力竭,渴望落脚休整。而就在这时,兵力薄弱的保定城出现在了眼前,简直就是瞌睡时送来的枕头。于是合兵一处的闯贼自恃兵多,便妄想一举攻破保定,负隅顽抗。

透过神之水镜上映现出的画面看到,此时站在保定城墙上的官员们不禁叹息:放眼望去,围城的闯贼加上从京师溃逃来的残兵,足有十几万人,密密麻麻的根本看不到边际,而保定城守军只有几千人,实力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

城楼前,方正化面对地方文武官员,表情凝重道:“朝廷养士三百年,今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正当杀敌报国,誓死效忠!方某虽是刑馀之人,可是这一个‘忠’字,方某还是自认为当得起的!”说着唰的一声抽出佩剑,厉声说,“野战不成守城,守城不成巷战,巷战不成肉搏,肉搏不成自尽!我大明但有战死之鬼,焉得有屈膝之贼?”

御史金毓峒也拔出佩剑,厉声说:“正当为君父复仇,敢异议者斩!”

推书 20234-07-27 :痞子是怎样攻上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