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猪,没加什么瘦肉精,都是粮食喂出来的,也没现代的那些新品种,只长瘦肉不长肥肉,所以这猪实在是有点肥。
当然这肉吃起来真香,但是,杜家几个人都不喜欢吃肥肉。而赵八方胜跟着一冬天吃下来,肚里也不缺油水,再加上杜仲平老是说吃多了肥肉不好,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吃肥肉不好,但是,读书人说出来话的总有些道理吧,故此二人吃的也少。所以几人对着有一掌厚的肥膘十分的没办法。
这一回,反正是要架起炭火的,不如串些肉串现烤现卖,顺便把那么多的肉处理一下。就是卖不出去,拿回来从签子上退下来依然能吃,也没什么损失。
众人深以为然,肥肉瘦肉相间着串,恩,大体肥肉还要多些,这里当地人好像挺爱吃肥肉,就是卖肉肥的也比瘦的贵些,想来不会有人挑毛病的。
到了十五这天,几人早早的准备好了,只等着晚上去凑热闹。
第十五章
傍晚,王嫂子将大柱二柱送过来。本来就已经说好了这天晚上两个孩子跟着杜安他们的,王嫂子到底还是过来亲自谢了一回。
几人先煮了汤圆,每人吃几个填填肚子。自家做的汤圆不管是糯米皮还是里头的馅料自然都是极好的,香甜软糯,轻轻咬一口,里头的芝麻馅就已经流出来了。
热热乎乎的吃了汤圆,又喝了点汤,身上就暖和起来了。
几个孩子有点儿没吃够,只是糯米的东西不好消化,杜仲平哄着谨儿放下了碗,只是又许诺了想吃明儿再煮。
杜安与赵八就先拿着东西去定好的位置生火摆摊,大柱就要扛着他的糖葫芦出去卖。方胜连忙拉住了,这会儿去的人都是去摆摊的,买东西的还没出来呢。
等到天色黑下来,几人穿好厚衣裳,杜仲平抱着谨儿,谨儿拿着一盏新糊好的小灯笼,只是里头还没点着。方胜一手拉着二柱,一手拿着盏大大的红色气死风灯,揣上几根蜡烛备用。大柱则扛着他插满了糖葫芦的草靶子,兴冲冲的出了门。
老天爷很给面子,是个大晴天,刚升起的圆月亮照在雪地上,并不黑。
离着夜集还有一段路,就已经听到嬉闹的人声,听着声音就知道,今儿来的人不少。等到了地方一看,果然,各家摊子已经摆了起来,有的还在摊子上挂了灯笼,照的十分亮堂。已经有人在摊子前逛开了,从四周的胡同里还有人不断的加进来。
大柱早忍不住,跟方胜说了一声就三两下钻到人群里去了。他年纪大了,这里又是熟的,想来不会出事。方胜与杜仲平也不去管他,只自顾找自家摊子。
带着两个孩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好容易找到了杜安他们的摊子。方胜就将气死风灯点上,给他们挂到摊子旁特意立起的杆子上。一下子就亮起来了。
说是摊子,实际上不过是那张桌子,摆上两个火盆,火盆上套着架子。一个架上油锅,炸元宵用,一个架上个铁丝网子,烤肉用。话说这铁丝网还是赵八特意去找铁匠做的,很花了点钱,不过以后自家时不时的也能烤烤肉,打打牙祭,也就不在乎了。
做好的元宵和串好的肉串就放在一边,旁边还放着几个碗,分别装着盐末、油、蒜水、调好的椒盐,还有辣椒面。北边虽然冷,但是吃辣的还是不多。
杜仲平与方胜过来,少不得先给自家摊子捧捧场,当下先每人炸两三个元宵,烤几串肉串来吃。炸元宵炸好了色泽金黄,插在签子上十分好看。肉串放到火上一烤,撒上作料,香味就先散出去了。没等烤好,已经引来好几个人了。杜仲平几人索性不等了,只拿了元宵去别处逛去。
此时人越发多了,方胜紧拉着二柱,和杜仲平二人一路逛下去。
夜集上卖干果的,卖炒栗子的,卖瓜子的,还有不怕麻烦卖煮元宵、煮馄饨的,各种香气飘在空中很是诱人。方胜还看到豆腐大嫂摆了个摊子卖豆腐脑,少不得几人去捧个场。有一段时间没吃豆腐脑了,这几个人都有些想念,嫩嫩的豆腐脑配上木耳丝蛋花的卤子,十分可口又不腻人,吃到肚里热乎乎的。
集市上除了吃食,还有些卖杂货玩意儿的。有一个老大爷做的好风车,染上各种颜色,轻轻吹一口气,风车就转个不停,杜仲平就给两个孩子每人买了一个。老话说“风吹风车转,风吹幸福来”,讨个好兆头也好。
两个孩子很给面子,风车捏在手里就不时的凑到嘴边吹得风车飞转。
一路看来,各色物件应有尽有。卖胭脂水粉的,卖些小首饰的,吸引了各年龄段的妇人,挤在一起挑挑拣拣。虽然东西没多精致,胜在花样多又便宜。
还有卖各色汗巾、手绢、鞋袜的,都是自家做出来卖钱的,做工精致不精致不去说,最起码十足的结实。
还有卖手艺的,剪纸的、吹糖人的、各色草编藤编,也引了不少的人去看。杜仲平对剪纸的十分感兴趣,那妇人连样子都不用描,只要有人说出要什么样子,她只要寻思片刻,就能在纸上剪出来,而且剪出的形象活灵活现,非常传神。至于草编藤编多是编出各种器具,很是实用,也有不少人买。
这样的手艺人多是聚在一起,几人围着一个火盆。一来聚聚人气,二来干活的间隙烤烤火,暖和暖和,还能聊些家常解闷。
各家摊子上挂的灯笼不少,多是红色的,有手巧的就把灯笼做的精致些,还有的人家干脆做了冰灯,应景又省钱。在集市最中间的位置,放着几个村里木匠雕出来的冰灯,白天看的时候不觉得如何,晚上点起来却觉得晶莹剔透的十分好看。
杜仲平抱着谨儿一路看过去,指给他看这个是猴子,那个是兔子,在旁边的是老虎……
这年头没有动物园,这各式各样冰灯倒是个教小孩儿认各种动物的好办法。
等一路逛回到自家摊子前时,大柱已经在帮着忙了。他的糖葫芦十分好卖,便宜好看,虽说有一点点的粘牙,仍然很受欢迎。
自家摊子生意很火爆,主要是舍得用料还不很贵。过节嘛,都要尝个新鲜。杜安的元宵个大又是用豆油炸的,味道很正,拿着就能走,吃惯了煮元宵的不免买两个吃吃。最要紧的是赵八的肉串,多舍得下料啊,瘦肉间夹着大块的肥肉,在火上烤的不断的滴油,燃起小小的火花。拿在手里咬一口,满口的油,实在解馋。香味飘出老远,引得人过来买。
杜仲平暗自点头,果然烧烤的魅力是人人都没办法抵挡的啊。
******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各家因过节放下的农活也都得操持起来了。
赵八打算春耕就把多余的粮食卖出去,一则开春天气就开始暖和起来,粮食在外放着容易捂了,也容易生虫子,虽说等到四五月份卖了价钱更贵些,但是被风多吹两个月也掉不少分量,着实不划算;二则换了银钱手里也宽裕些,粮食卖完了,院子里正好开出来种菜,不会误了天时。
每天几个大人都坐屋里,每人面前摆一簸箕苞米棒子,赶着搓粒。这也不算什么累活,一边聊天一边干活,也算是为春耕做个热身运动了。
几人倒也在干活的时候商量了几件正经事。第一件就是家里没个井,每天挑水太不方便了。冬天天冷路滑,像杜安这样不熟练的,本来在踩实了的雪地上就不敢走,更别提到那滑溜溜的井边上去,要知道,井边洒出来的水转眼就冻成了明镜般的一层,一不小心就得结结实实摔一跤。整个冬天,几乎都是赵八跟着杜安去挑的水,杜仲平挺不好意思的,杜家洗洗涮涮的比别人家勤,用水更多,因此,杜仲平就在想在自家院子里打口井。
赵八方胜寻思了一下,觉得也挺好。自己有口井,不但吃水方便,天旱的时候还能浇浇菜园子,就是衣服也可以在自家就洗了,省的跑去河边与些媳妇们挤在一起洗衣服,怪不方便的。
再一件事就是杜家想加盖几间房子。随着年节的到来,杜家陆陆续续添置了好些东西,已经把东屋堆得差不多了。杜仲平就想盖几间厢房,好放东西,杜安也想把厨房挪出去,到时候正房的两口大灶只留着烧点水什么的就行了,不然短时间还行,时间长了恐怕油烟就重了。
一干起活来,时间就过得飞快了,这日正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
一大早的起来,杜安顾不上别的,拿着灶下的灶灰,到院子里画了个圈,又将家里的五谷杂粮拿一把出来放圈里,一边嘴里还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就算是填仓了,今年必会丰收,五谷杂粮装满仓。
若是在南方,这天就有鲜嫩的荠菜等可以吃了,在这里自然是不行的。杜安早上就煮了细面,唤作“挑龙须”,图个吉利。赵八看他说道这样多,不禁问他,那晚上怎么办哪。杜安道,晚上烙春饼,就叫“龙鳞”了。
且不说“二月二”这天,两家人如何的清锅底、如何的敲房梁,又如何配了药粉到处撒以防生虫——二月初一是惊蛰,虫蛇都开始活动起来了,虽说雁北还冷着呢,到底到了节气。
过了“二月二”这个年后的重要节日,庄户人家的“猫冬”算是结束了。以种田为生的人家已经开始收拾农具、堆肥,为春耕做准备了。有那自家没有多少田地,还需要揽活挣钱的人家,也离开家门开始寻找雇主,为主家做起工来。
又一年,人们为了生计的奔波操劳开始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里正郑重其事的拜访了杜家,还带着自家养的两只肥鸡,以及他的儿子——大柱。
里正的来意很明白,希望杜仲平能收下自家的儿子当学生。
杜仲平见里正这样方正的人如此的郑重其事,也就严肃起来。
略想了一会儿,杜仲平对着里正很诚恳的说:“不说里正您自我们来就一直照顾有加,就是单说大柱这个孩子,我也是极喜欢的。只有一点,若是大柱要进学,还是找一位老先生才好。”
里正听得他说“只是”,原本有些紧张,听得说的是大柱进学的事,不由笑了:“他能跟着你学几个字,已经是祖宗保佑了,哪里还指望能进学?只要你杜秀才肯教他,学成什么样我们全家也只有感激的!”
杜仲平就笑道:“既如此说,我就托大收下这个学生了。”
大柱自进屋开始就很紧张,站在他爹的旁边,两手拧着衣角,间或抬眼看一眼杜仲平。听得杜仲平答应了,晕乎乎的倒不知道手脚该放哪里了。还是他爹见他只知道傻笑,知道他高兴的傻了,一巴掌拍他身上:“还不给你先生磕头?”
大柱这才反应过来,怕杜仲平后悔似的,立刻跪下冲着杜仲平磕了三个响头。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响头啊,杜仲平见他抬起头来,额头上都有些青了,真是半点儿水都不掺的使劲儿啊。
里正见杜仲平应得爽快,心里高兴,一个劲儿的说要摆酒庆祝,这还是他老王家几辈子出的头一个会看书识字的人,光彩。
杜仲平连连推辞,到底推辞不掉。
因为里正说了:“连村里的木匠收徒还要有个仪式哪,咱们这是正经的大事,自然要更热闹些才好。你只放心,不用你操半点心,等我找了黄道吉日,亲自来请。到时你在众人面前受了他的头,才算全了礼呐。”
第十六章
自从里正家里摆了酒,当着众人的面,大柱给杜仲平磕了头,敬了茶(看着像不像小媳妇见婆婆),算是正式当了杜仲平的学生,大柱就日日往杜家跑。
其实杜仲平也没整日的教他,毕竟不是职业读书人,各家还有不少活儿要忙和,也就是上午教他几个字。杜仲平用的教材就是普通的三字经、百家姓什么的,每日里教着背几句,再加上描红,也就够大柱忙和的了。
刚开始学,杜仲平不想给大柱这实诚孩子太大压力,要知道,他比自家谨儿基础还差些。以杜仲平上辈子的经验,像大柱这么大的男孩子,又没进行过学前教育,光是坐在书桌前不动,已经是要很大的自制力才行了。若是课业上再重些,只怕要厌学了。没想到,大柱不但日日能完成杜仲平布置的课业,还能在下半晌的时候去给杜安打下手,帮着家里干活!
头一天大柱这么干的时候,杜仲平直接惊了:自己这不是雇佣童工吗?不对,连雇佣童工都算不上,大柱干这活儿自己也不能给工钱啊,要不成什么事儿了?!
等想起来要拦着的时候,已经晚了,大柱都干上手了。这天的活计也不是什么轻巧活儿,杜家一头骡子一头驴,杜安正清理牲口棚子,把粪便什么的运出院子,运到自己堆粪便和烧火的柴灰的地方,混在一起,准备堆肥。
杜安毕竟也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小洁癖的,干起这种活来不免缩手缩脚,倒是大柱,做的真是顺手极了,甚至比较起来,比杜安做的还好。
等干完了活,大柱连屋子都没进,一溜烟的跑回家去了。
等第二天上午,杜仲平考较完了大柱昨日的功课,又教了新的,趁着大柱描红的时候,跟他说不必帮着自家做事,他杜仲平收的是学生,又不是童工。大柱只默不作声,杜仲平只当他听进了,把心放下,又去顾着谨儿,也就没多说了。
及至下午,眼不错的功夫,大柱自己就寻摸下了事情,干完就走。真不愧是庄户人家出身,眼睛在院子里一扫,就能找到要干的活,问都不必问。比杜家这俩时时要人提醒的强多了。
杜仲平看得直叹气,真没听说过谁家学生跟着做完功课还得在先生家义务劳动的,成什么事啊?实在感觉太怪了。
倒是晚上杜安看杜仲平一脸的纠结,问明了原委,劝他道:“你又不收他家多少钱,现下大柱用的纸笔书本都是你给的,他想帮着干点活也是该当的。你要拦着他,他反而过意不去。你知道,他一家子都是要强的,再不肯亏欠别人的。”
就连赵八和方胜知道了,也都劝他别管了:“大柱是个有分寸的,庄稼院的孩子,能干着呢,家里这点伙计难不倒他也累不着他。你不使唤他,他只当你跟他生分呢。再说,学本事哪有不帮着师傅家里干活的?多少给人当学徒的,白天晚上的干活,还学不到多少东西呢!”
杜仲平被他们说的明白过来,确实有些手艺师傅,若不是天长日久的,把学生当成家里人了,再不肯把真本事教出来的。恐怕里正一家也是如此想的。若是如此,倒是不好再拦着,也好,就让他求个心安好了。大不了别的地方贴补他一点儿,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了。
至此,明天上课结束,杜仲平就按着杜安说的,把要干的活安排给他,顺便就让他中午在杜家吃些点心之类的歇歇,下晌随着杜安赵八他们做点事。果然,这么一来,大柱倒是坦然多了。自从拜了师之后见着杜仲平就有的那种拘谨也好多了。现在都能放松下来,有时逗逗谨儿,用些草棍编点小玩意给谨儿,很得小孩儿的喜欢。
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村里人都忙着做春耕的准备工作。
杜家新来的,所有的农具都是买的新的。像一些镰刀啊,镐头啊,铁锹啊,叉子啊之类的,都是铁匠打好的,拿回家来,还得自己装个合适的木头把儿,还要拿磨刀石磨得锋利些才好用。还有农家肥,也得沤出来才能用。林林总总的杂事,赵八方胜都帮着想着了,再加上有了大柱这大半个劳动力做帮手,杜家准备起来倒是不难。
杜家共有田地七十亩,再加上开化之后要去河湾开出六亩地做稻田,着实是不少。杜仲平与杜安商量,这七十亩地,要拿出十亩地种小麦,据说每家还能发个两三亩的土豆种,其余的黄豆,绿豆,红小豆各种个几亩,够自家吃用就行了。剩下的地,就和大家伙儿一样,种苞米和高粱好了。
******
接连快半个月的大风,吹软了光秃秃硬邦邦的树木,吹得树梢枝头泛起了青色。大风也吹化了积雪,露出了藏了一冬的黑色土地,踩上去感觉不再是冷硬的了,而是变得松软而且湿润。一冬天的积雪融化渗入地下,滋润了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