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虫族们的面前除了潮湿的淤泥什么都没有,若不是受伤兵虫身上的伤口尚未长好,还以为昨天的潮水是过度劳累产生的幻觉。
潮水退去的速度比它们想象得还要快。
为了留存参照物,搭建的营地并未和往常一样拆除。团队内部唯一的伤员自觉退出行动,主动留在原地确认潮水的边界和涨潮的准确时间点。
它将成为活着的坐标,让同伴在回程途中避免迷失方向。
战车将同伴们收集的黏土同样留在营地,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努力减重。
随后,剩余的虫族再度返回沼泽区。
它们出发的时间大约为上午五点三十分。
就连行动缓慢的战车也没有拖后腿,它在反复试验后总算掌握的在淤泥中行动的窍门,没有中途掉队。
今后三天内,虫族不需要挖掘淤泥。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虫族们以更快的速度来到了沼泽区中心。
昨日因挖掘而出现的深坑早已被填平,附近一时半会找不到任何像样的参照物。除了一块大半截被掩埋在淤泥中的巨石,没有任何选择。
就连这巨石也快要被彻底掩盖,距离再也看不见它只是时间问题。
本着将错就错的态度,虫族们继续前进,并试图寻找其他参照物。
在淤泥中行动本就缓慢,附近的景色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很容易失去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幸好留在营地的那只兵虫及时为它们报点,才勉强维持直线前进。
同族之间可以相互感应也是属于这种群居生物的一大优势,让它们的复杂的情况中大幅提高存活率。
在上午九点四十分左右,位于队列最前端的斥候首先示意同伴暂时停在原地。在它的视角中,前方隐约出现了水,意味着它们已经临近了沼泽区的尽头。
再前方便是接壤的水域,其深度暂时无从得知。
然后,虫族在共享完情报后再度出发。在上午十一点左右,它们来到了距离潮水不到百米的距离。
但很遗憾,涨潮已经开始了。意识到继续前进没有必要,虫族们及时调转方向往回走去。
它们已经来到了比第一天远得多的地方,也不算是没有收获。
就在虫族们爬上战车的后背没多久,新一轮的潮水悄然来到了它们身旁。来自水域的未知生物夹杂在潮水中倒灌进沼泽区内,让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涌动。
大概是涨潮才刚开始,涌入的流水并没有昨天这般肮脏,勉强能够望得到底,也让情报的收集变得更加容易。
片刻之后,昨天才见到的流云笠水母再度出现在了虫族们的面前。
或许是距离水域比较近的缘故,虫族们遇到的流云笠水母比它们想象得更多。差不多每隔十几米,便能看见一只。
失去了浑浊水流的遮挡,它们修长纤细的触须一览无余。很难想象,一只伞盖只有二十厘米的水母身后却拖着接近三米长的触手。
若不是昨天战车及时距离它五米远,只怕会一不小心着了道。
其中最小的流云笠水母伞盖直径只有七八厘米左右,触须长度一米有余。而体型最大的一只伞盖直径足足三十五厘米,身后的触手将近七米。
在它们游动的时候,偶尔能看见几条小鱼挂在流云笠水母的触手之间,显然沦为了它们的食物。
在样本足够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流云笠水母伞盖的直径推算出触手的长度,从而避开危险。
虫族也不例外,具体的计算工作被它们在回到巢穴后抛给了对数据格外敏感的建筑者。
越是接近水域,附近的情况越是多变。
载着同伴们的战车考虑到自己又要保持平衡,又要辨认方向,只觉得脑子不够用。于是,它干脆将行动路线的指挥权交给了自己同伴,不再分出额外的精力担忧其他。
一时间,团队内部相互协作,竟使它们的行动比昨天更加顺利。
顺着水流而下消耗的体力并没有逆流而上那么多,所以战车自认为留有余力。
除了不时被水草缠住足肢以外,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
当然,坐在战车后背上的虫族没有忘记为它清理杂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虫族们很愿意为自己的同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被打捞上来的水草虫族们也叫不出名字,出于谨慎,它们也没有把它立刻扔掉。
这些水草看起来倒是最正常不过的绿色,只是在茎叶末端有着不自然的膨大,上方还挂着几片枯黄的花瓣。
水草上膨大的部分格外脆弱,一戳即破,许许多多细小的白色种子倾泻而出,顺着战车背甲的弧度一路滚进水里。
这样看来,眼前的水草大概常见于沼泽区的深处,虫族们在昨天完全没有见过它。
种子掉落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虫族们根本来不及把它们全部收回,只得任由这些水草的种子四散开来。
它们在水中晃荡了几下缓缓沉底,很快便消失不见。
突然,原本匀速移动的战车猛地蹬了一下最后一对足肢,像是有什么东西蹭到了它,引起些许不适。
随着战车的动作,几片细小又闪着微光的东西混在在水花里被抛入空中。
有眼疾手快的虫族趁机把这些东西捞上来,摊开一看竟然是几片银白的鱼鳞。
谁能想到被水草种子吸引而来的某种鱼类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成群,它们与战车间隔一段距离缓缓游着,眼中满是对果实的渴望。
这下麻烦大了,聚集而来的鱼群让战车的行动难度再度提升。
也不知道它们的到来是福还是祸,事情的结果还是要亲眼见分晓。
第37章
在第二次进入沼泽区之前, 虫族们为了在淤泥中行动轻松一点,主动卸去了部分负担,像甲胄和食物补给首先被留在了营地当中。
能被它们随身携带的,都是必要的东西。例如与甲胄配套的长矛, 没有谁能够保证百分百不会遇到任何突发状况, 有备无患总不是错的。
现在, 携带的长矛刚好排上了用场, 蹲在战车后背上的虫族们准备利用手中的矛去捕鱼。
一只胆大的士兵悄悄瞄准了鱼影,然后趁鱼转弯的同时挥出手中的长矛。挥动长矛所施加的力在水面上溅出大量水花,在瞬息之间大幅降低了水中的能见度。
原本聚集的鱼群四散开来,在翻腾的水面中,隐约能够看见几条泛着银光的鱼尾。
随后,它提起了长矛。
然而,与这只兵虫预想的并不一样, 它的矛尖上空空如也, 连片鱼鳞都没能捞上。
大概是对于水环境过于陌生的缘故, 虫族与鱼群的初次交锋没有占到任何便宜。随着潮水的流动,附近再度恢复平静。
这只二阶士兵感到非常纳闷。
刚才自己明明对准了鱼的头部发起攻击,但不知为何它瞄准的方向空无一物, 且矛间对准的位置距离鱼的实际坐标差了一小段。
其他虫族眼看自己闲着也是闲着,干脆按照它们的思路继续尝试。
有了失败的案例,虫族们打算调整叉鱼的角度。
在简单的讨论之后, 虫族们首先争取了战车的同意,再决定利用未知水草的种子尝试吸引一次鱼群。
至于水草,附近到处都是,随便捞捞就是一大把。只是带着果实的水草较为罕见,不太容易获取。
但就算再难获取, 只要飘来的水草够多,总能攒够。
等虫族们凑够水草种子后,战车下意识放缓了游动的速度。与此同时,几捧花生米大小的白色种子被抛入水中,并在重力的作用下缓缓下沉。
当然,虫族们也没有一次性将种子抛完,而是按照一定频率间隔一端时间撒上一点。
渐渐的,远去的游鱼似乎是嗅到了食物的气息,在犹豫片刻后,缓缓向战车身旁靠拢。
战车的左右两侧都有一个水草种子打的窝,随着时间的推移,吸引来了小规模的鱼群。
等时机成熟后,虫族们调整角度,再度向水中刺下长矛,它们在鱼的头部斜上方和头部斜下方分别发动攻击。
但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有虫族成功捕获了鱼。
成功的是向鱼的头部斜下方刺下长矛的几只虫族。
它们并不知道,光的折射使得鱼在水中的实际位置与肉眼所见的略有差别。虫族们恰巧在误打误撞间摸清了某种规则,并侥幸收获了新的食物。
只是,关于叉鱼的技巧还需要反复练习。一次成功只是偶然,成功率至少要达到百分之八十才勉强算得上稳妥。
被抓到的鱼很快便被提到了虫族们的眼前。
这是一条长约三十厘米的小鱼,体态狭长,周身覆有银白色的鳞片。它的体侧额外多出了一条淡青色的纹路,使这种鱼看起来较之其他鱼类有了明显的区分特征。
此外,这种鱼的鳞片表面附有粘液,触感滑腻,且鳞片极其容易脱落。
它的鱼鳞极其容易反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接近它的生物因为突然接触到强光而短暂致盲,从而获得逃生的机会。
乍一看,叉到的鱼体表光滑,没有锋锐的鳍,也没有其他具有攻击性的器官。
就连它的牙齿都非常细碎,别提防御力最强的战车,就连最脆弱的兵虫都能够轻易抵挡这种小鱼的撕咬。
显然,被捕获的新奇鱼类是素食性的。
知识面最广的斥候眯起眼辨认了一番,发现这是一条青线鲦鱼。
该鱼种无毒,喜群居,体长通常小于四十厘米,生命周期为三年,恰好在这颗星球上走过一轮四季。雄性身侧的青色条纹蔓延至尾部,雌性的中断至腰部。
旱季差不多是青线鲦鱼最肥美的时候。
骤然下降的水位使得许多鱼类直面天敌的概率大幅增加,完全丧失活动空间。
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改变局面。
青线鲦鱼在最艰难的时刻选择洄游,它们将会顺着潮水来到出生地生活一段时间,并将宝贵的卵留在这里。
已知青线鲦鱼的卵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中存活长达十年之久,等到来年雨季来临之时,便会从卵中孵化,重复种族的生命轮回。
所以从河边挖的淤泥泡水后莫名其妙多出活物也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
在水域中,想必存在大量刚才见过的水草。青线鲦鱼的牙齿无法撕开水草果实坚硬的表皮,只能等到果实自然腐化以后,再去抢夺其中的种子。
这也正是它们被吸引来的原因。
在青线鲦鱼的概念中,有免费的劳动力帮它们剥种子,不来白不来。
难以获得的食物肯定比那些容易获得的更有吸引力。
成功捕获青线鲦鱼这件事让虫族们看到了除被动等待以外的其他目标。
它们眼看今天是无法摸清涨潮和退潮的具体时间点了,干脆留下来捕鱼,然后将它们带回巢穴。收集的渔获在熏制成鱼干后也能够保存一段时间,不至于立刻变质。
至于熏制鱼干的任务,自然是交给留在原地修整的伤员了。
有了想法后,虫族们立刻投入实践。有部分虫族坚持叉鱼,还有部分虫族无师自通了另一种全新的捕鱼方式——钓鱼。
只见它们往随身携带的物资中摸索片刻,掏出了一卷由某种剑麻纤维制成的线。这种线较于苎麻纤维制成的线更加粗糙,但是相对而言比较结实,不易断裂。
经过加热、拉伸、浸泡几重简单的工序,便能够大幅提升麻绳的结实程度。
比起晒干的藤蔓,麻绳更能适配虫族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需求。于是,自从采集者发现剑麻和苎麻并带回巢穴后,虫族很快便接受了它们制成的新工具。
其实一开始虫族使用的是苎麻,它生长在山谷林地和平原地带的草坡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相对容易获取。
但很快,虫族们便发现由苎麻纤维纺成的线虽然触感细腻柔软,但是不太结实。
于是,采集者们只得在纺线的过程中额外添加一些其他草木的纤维进去。在这一过程中,采集者们意外发现了剑麻的存在。
剑麻的长相和苎麻有着明显区别,乍一看绝对不会把它们认作同一物种。它主要生长的林地中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带,较之苎麻更加难以获取。
所以,族群的仓库中储存的剑麻绳更加稀少,或许在以后情况会发生改变。
掏出剑麻绳的虫族们又从它们的物资中翻找了一会,最终掏出了甲胄的金属备用连接扣。
由建筑者制成的甲胄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几块较大的金属拼接而成。金属之间用特质的连接扣拼合,但这种细小的零件更加容易被磨损,所以在出发前的应急物资中有几个备用的。
现在,原本的备用金属连接扣在虫族们的改造下变成一个粗糙的鱼钩,钩子的尖端穿上了未知水草的种子,充作鱼饵。
然后,剩余的虫族自发分成了两组,各自占据战车的两侧区域。
一半钓鱼,一半叉鱼。
也不知是不是钓鱼得到的情绪价值更高,那几只钓鱼的虫族在离开的时候甚至还有些恋恋不舍,真是可怕!
等到它们回到营地清点物资的时候差不多是下午三点十五分,一共数到了二十七条蓝线鲦鱼。
突然得到了额外工作的伤员有点茫然,但在反应过来后,欣然接受了熏制鱼干的工作。
为了不让辛辛苦苦得到的鱼变质,第一次熏制鱼干的时候,绝大部分虫族都参与了,没有把工作都放在伤员身上。
时间很快到了晚上。
鱼还没有完全变干,火候将会由等会负责守夜的虫族看着,以免酿成大错。
临睡前,队伍内部开了个小会。
已知随着旱季的临近,潮水的边界只会越来越向水域靠拢,短时间内并无探知的价值。
而退潮开始的时间可以由留在营地中的虫族测算,无需花费太多精力。
如今,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涨潮开始的时间。
拥有飞行能力的斥候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
根据白昼得到的情报,大约在上午十一点左右便会开始涨潮,而飞行的速度远比步行更快。
于是,斥候决定在上午十点之前飞到潮水与陆地的边界地带一探究竟。这样一来,既可以得到准确的情报,又能够解放额外的劳动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它根据自己的体力和路程做了预估,发现足够在体力耗尽前完成往返。
身为飞行速度最快,隐蔽天赋最高的种族之一,斥候有完成任务的自信。这个种族本就擅长单独行动,在它看来,脱离团队的时候反而效率更高。
斥候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其余同伴的赞成。
以当前进化二阶虫族的智商能想出这个方案实属不易,而且各方面都非常合理,完全值得一试。
至于剩余的虫族,便和今天一样找个合适的地方去捕鱼,顺便收集其他物种的情报。
等这个方案一致通过后,时间便来到了深夜。
考虑到明天的行程安排不需要早起,虫族们干脆抱团睡了个好觉。
白日积攒许久的疲惫在得到充分的休息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
作者有话说:本章又名:最早版本钓鱼佬的诞生。
突然发现主角团快变成人形了,总要想个办法去做衣服,于是乎加了个补丁……
关于文中的各项设定,有一点科学依据但做不到没有任何bug。如果有空的话,每种人物/生物/组织/地点的具体设定会在正文完结后以福利番外的形式放出。
队伍中唯一的斥候早在八点五十分左右便离开了营地。
临走前, 它有预估过自己的速度和路程,最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间启程。
考虑到飞的太高很容易引起其他捕食者的注意,飞的太低又有可能被潜伏在淤泥中的生物暗算,斥候决定在离地两米的高度飞行。
在极高的移速下, 斥候逐渐接近沼泽区的边界。
沼泽区地下的淡水和水域的咸水将在这里交汇, 然后相互流通。
现在还没开始涨潮, 斥候便暂且找了一根枯木栖息。正当它准备从空中落地的时候, 一抹明亮的金黄色突然闯入眼帘。
斥候降落的动作一滞,顺势向远方望去。
只见距离沼泽区和水域接壤地较远的地方不再被淤泥填满,某种奇异的物质堆积在水域的边界,将远方的地面染得格外明亮。
这抹突兀的金黄夺取了斥候的视线,引得它主动放弃休息,向目的地飞去……
等其他虫族离开营地的时候,潮水已然退去, 留下的只有混杂着枯枝烂叶的淤泥。
虽然现在只是夏季初期, 但地表的温度始终不容小觑, 一般生物在某个地方停留久了很有可能会中暑。
也就是虫族们不是特别怕晒,所以才敢在大热天活动。
但是,绝大部分虫族的体色都接近于墨黑。它们黑色的外骨骼吸收了大量热度, 如果突然碰上去,隐约有些烫手。
所以,为了安全着想, 虫族也不支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万一脱水了,只怕会得不偿失。
前两天在行动的时候,虫族也有意识采取措施。它们轮流为同伴遮荫,尽可能延长活动的时间。
等到温度再升高一点,就连虫族都无法轻易长时间外出。现在它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还能外出的时间, 在到达夏季阳光最毒辣的时间之前努力工作。
很快,它们便来到了合适的地方不再移动,静待潮水将脚下的土地淹没。当水位上升到合适的高度后,再利用沿途捞的水草种子捕鱼。
在虫族捕猎了一段时间后,偶然遇到匆匆返回的斥候。
它的怀着似乎抱着什么未知的材料,表现出一副急着回去整理情报的模样。
或许是事态紧急,斥候向自己的同伴们打了个招呼便准备离开。
其他虫族自然不会阻拦斥候,一同目送它远去。
在一个小时后,虫族们收到了关于涨潮和退潮的相关信息。
其中,潮水退去的时间约为晚上十一点,潮水的边界会随着气温的升高不断后退,最终临近水域。
大约在上午十点四十五分开始涨潮,于下午三点停止。
退潮的时候基本集中在半夜和上午,这个时候的阳光没有那么强烈,是获取物资的好时机。
所有情报在整合后一律传入精神网。
斥候的运气很好,尤莱亚恰巧听闻了这则情报。但是巢穴内部破坏严重,他实在是没有空余的时间去指挥这些外出的虫族。
于是,尤莱亚打算让它们自由行动。
在得到虫母的反馈后,斥候认为自己收集的情报准确度不高,打算在第三日再度探寻一番规律。
趁尤莱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它们这里,其他虫族顺势汇报了一下捕鱼的进度。它们的行为得到了虫母的肯定,以致于在后面工作时更有干劲了。
外出的时间一晃而过,很快便来到了在沼泽区停留的第四天。
关于沼泽区的情报虫族们也收集的差不多了。它们摸清了涨潮和退潮的大致规律,并收获了多达数百条青文鲦鱼。
离开的前一天便用来挖掘黏土。
随后,它们带着装满的容器和鱼干满载而归。
虽说现在巢穴内部的情况比一开始好了不少,但在目睹了家园如今的现状后,就算是情感再淡漠的虫族也会不自觉失去理智。
所以,即便在返程途中有了心理准备,外出的虫族们还是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它们仅仅休息了两天便主动加入到了重建巢穴的大部队中,就连尤莱亚都说不动它们,只得同意。
在这时,虫族们带回来的物资发挥了作用。它们带回来的建筑材料和食物恰好解了当前族群的燃眉之急,让巢穴的修复进度提升了一大截。
其中使用最快的便是黏土,无论是砌墙还是建造水窖,都离不开它。
只是,重建巢穴需要的黏土太多了,原本算得上充裕的物资再度见底。
考虑到回来的这几只虫族较其他同族有着更丰富的经验,尤莱亚便顺势要求它们在七天后再度前往沼泽区一趟。
这一次,它们将会携带更多的容器,于退潮的时候深入沼泽区。
有了之前的经验,第二次挖掘黏土的过程大概率会更加顺利。
与此同时,所有虫族一致认为既然准备重建巢穴,那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
具体的扩建方案将由建筑者提供。
现在虫族们居住的巢穴出自前代虫母的部下之手,大概是赶时间的缘故,各个细节方面的处理极度粗糙。
整个巢穴基础框架基本都是在地下凭空挖出来的,仅仅只在较大的几处空间内添加了承重柱。
概括一下就是能住,但住着不够爽,顶多勉强满足族群发展初期的基本需求。无论是坚固性还是美观程度上,都差了一些。
随着虫族进化程度的提高,原本称得上结实的巢穴变得不够看了。
没有添加任何粘合剂的土墙在干燥后显得越发脆弱,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隔三岔五发生小范围的坍塌事件。
若是没有了建筑者的维护,巢穴内部的秩序很有可能变得一团糟。
早在星斑水蛭入侵虫巢之前,建筑者们便有意替换构筑巢穴的材料。但是它们一开始并不敢大肆动土,更倾向于采用相对保守的方式。
此外,在巢穴建立初期本就要抓紧一切时间发展,建筑者们实在是分身乏术。
时过境迁,现实生活的轨迹永远比预期更加难以捉摸。
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同时拥有了机遇和资源的建筑者们干劲十足,它们很愿意在自己的努力下让巢穴一点一点变得更好。
当然其他的虫族也没有闲着,专业性的工作没办法完成,但基础的体力劳动谁都能胜任。
面对自己的家园,虫族们都很乐意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配置材料的时候,建筑者们却发现单单使用黏土无法达到它们的预期。虽说经过复杂的加工工序能够将它们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但费时费力,收益极低。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作为添加剂放进去就好了。
就在建筑者们陷入僵局的时候,斥候匆匆赶来。
它向自己的同伴们展示了另一种全新的建筑材料——沙子。
虽然斥候也不知道它带回来的新物资能否被用到建筑上,但先告诉同伴们一声总是不错的。
其实,关于沙子的发现过程纯属巧合。
当时的斥候想着来都来了,干脆在自己体能耗尽之前去探查一番水域的边界。然后,它便在绕着水域和沼泽地接壤地飞行的过程中发现了沙子。
不同于淤泥的绵软,沙子摸起来略带粗糙,抓成一团提起来的时候容易散去。
在正常情况下,沼泽区和水域接壤的地带均覆有淤泥。除非沿着水域的边界继续移动一段距离,否则很难获取沙子这种特殊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