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综合症by千萌

作者:千萌  录入:11-05

那个曾经会因为实验数据不理想而焦躁摔东西、需要特定旋律才能安抚的韦乐言不见了。
他变得异常沉默,也异常稳重,每天准时出现在实验室,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甚至主动承担了更多复杂的计算任务。
他再也没有“犯病”,没有再需要任何特殊的安抚。
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情绪波动都被强行压了下去。
一天深夜,辛从南在实验室找到了还在核对数据的韦乐言。
他看着这个仿佛瞬间长大的学生,心中百感交集,轻声问:“乐言,你……是不是知道什么了?关于顾玺的病?”
韦乐言敲击键盘的手指停了下来。
他低着头,沉默了很久很久,久到辛从南以为他不会回答了。
就在这时,一滴泪水,毫无征兆地从韦乐言低垂的眼睫下滑落。
接着,是第二滴,第三滴……
他没有哭出声,只是任由泪水静静地流淌。
他用带着浓浓鼻音、却异常清晰的语调说:
“顾玺生病了。”
“我不能……再让他担心了。”
辛从南看着眼前被迫成长起来的孩子,鼻腔涌上一阵酸涩。
在这一刻,他倒宁愿韦乐言永远不要这样长大,永远保持着他那份不谙世事的天真与无忧无虑。

第115章
行动不便并不影响顾玺的头脑, 他严格遵循着自己设定的轨迹,仅用一年时间,便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科阶段的所有学业要求。
并成功保研, 直升进入以严格和高精尖著称的A大核技术研究所,成为了所里最年轻的研究生。
这一年, 为了能全身心地照顾顾玺,陪伴他走过这段最需要支持与协助的求学之路, 韩漓做出了一个让整个娱乐圈为之震惊的决定。
——他正式、且毫无预兆地宣布退出娱乐圈,并解散了那个曾创造过无数辉煌的“韩漓工作室”。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粉丝们充满了不解与惋惜。
无数猜测涌向网络,质疑声、挽留声不绝于耳。
然而, 在韩漓和依旧在幕后掌控大局的柏瑾之的联手运作下, 所有关于顾玺病情的消息被严密地保护起来,未泄露分毫。
对外, 他们只统一口径, 宣称是为了追求学业,潜心钻研,故而选择退圈。
这个理由虽然让粉丝遗憾,但专注学业的理由正当,倒也勉强被接受。
反正大学毕业后,肯定会再回娱乐圈的——粉丝们都如此笃定。
时光荏苒,一年后,当顾玺和韩漓的名字,同时出现在A大核技术研究所新晋研究生名单上时,这枚深水炸弹才真正引爆。
一直低调的韩漓,选择在此时, 通过一个简短的公开声明,向至今仍关心着他们的粉丝和公众,坦诚了两人这一年来的去向与成就。
声明中,他展示了与顾玺的录取通知,并明确表示:“今后,我们的身份将是科研工作者,将专注于核技术领域的探索与学习,不再参与任何娱乐圈相关工作。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
这份声明,一石激起千层浪。
“核技术研究所?!我的天,那可是研究‘核’的地方!”
“顾玺大神进去我一点都不意外,他本来就是物理奥赛冠军!可韩漓……他一个顶流偶像,怎么就突然变成搞核研究的科学家了?!”
“这跨界跨得,是从地球直接跨到火星了吧?!”
然而,更让网友们震惊的还在后面。
很快,便有“知情人士”爆料,两人曾经的经纪人,那位以精明著称的柏瑾之,同样在一年内修完了《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全部本科课程,如今也是A大的保送研究生。
而曾与顾玺一同参加过高中物理竞赛,被顾玺粉丝们熟悉的宁一帆和曾庭轩。
虽然身为素人,但他们同样紧跟着顾玺的脚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以惊人的速度一年完成本科学业,双双成为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这一连串的消息,让网友们彻底陷入了震惊与膜拜之中。
社交平台上,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无数人感叹:
“我现在终于信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
“想和顾玺做朋友!这到底是什么神仙朋友圈?跟他关系好的人,是都会被自动点亮学霸技能吗?”
“这大概就是顶级天才的吸引力法则吧……普通人只能仰望了。”
顾玺,仿佛成了一个核心。
不仅自身光芒万丈,更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引领和激励着他身边的朋友们,共同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术传奇。
——这种说法并非吹捧。
就在同一年,那个曾被顾玺从大山深处拉出来、并资助其完成高中学业的夏清秀。
凭借在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斩获金牌的耀眼成绩,同样获得了保送顶尖大学的资格。
面对众多伸来的橄榄枝,夏清秀没有丝毫犹豫。
她的目光始终追随那道引领她走出黑暗的光,坚定地选择了A大,那个顾玺所在的学校。
然而,当她满怀憧憬与喜悦踏入A大校园,终于见到心心念念的恩人时,看到的却是坐在轮椅上的顾玺。
那一刻,少女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世界仿佛失去了颜色。
她怔在原地,巨大的震惊与心痛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
她难以置信地捂住嘴,泪水瞬间决堤,模糊了视线。
那个曾经在山林间步履轻快、笑容温暖的少年,如今却……
她冲上前,蹲在顾玺的轮椅前,哭得不能自已:“顾哥……怎么会这样……我、我要是知道,我应该去学医的!我一定要治好你的病!”
顾玺看着眼前哭成泪人的小师妹,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暖流。
他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依旧是他特有的,带着安抚力量的平静:“清秀,不要哭。你来到这里,学习你擅长的,就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远处研究所的方向,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我还有很多想要攻克的科研难题,需要值得信赖的伙伴。你来帮我,好吗?”
夏清秀抬起泪眼朦胧的脸,看着顾玺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用力地、重重地点头:“顾哥,我一定会的!我会尽快完成本科学业,考上研究生,然后去帮你!”
此后的夏清秀,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她将所有的悲痛与心疼都化作了前进的力量,如同她的引路人一样,全力以赴的投入学习中。
最终,她也同样在一年内完成了本科所有学业,以优异的成绩保送A大研究生,真正具备了进入实验室与顾玺并肩作战的资格。
因为早年参加《宝藏乡村》节目,夏清秀的成长一直受到不少网友的关注,她的社交账号也积累了一批关心她未来的粉丝。
在成功考上研究生后,她在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一条动态:
“站在新的起点,心中唯有感激。感谢@顾玺,你是我生命中的光,是指引我前行的星辰。我会永远追寻你的脚步,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不负期望,不负韶华。——夏清秀”
夏清秀这条动态,再次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
嗅觉敏锐的自媒体纷纷下场,精心剪辑制作了一系列对比视频:
一边是《宝藏乡村》节目中,那个穿着破旧、面色蜡黄、在奶奶巴掌下瑟瑟发抖的山村女孩夏清秀;另一边,则是如今站在A大校门前,穿着整洁的白衬衫,戴着研究生证,面容自信明朗、眼神坚定有光的夏清秀。
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被并列在一起,配以激昂向上的背景音乐和画外音解说:
“追寻优秀的人,最终也会成为优秀的自己!这才是偶像的正确打开方式!”
网友们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纷纷留言祝福:
“看着清秀妹妹现在的样子,真的感动到哭!”
“顾玺真的是用行动在照亮别人啊!”
“这才是我想在网络上看到的内容!”
就连官媒也转发并配文:
【少年强则国强,为每一份不屈服于命运的努力点赞!】

第116章
在A大核技术研究所里, 顾玺以令人瞠目的速度接连拿到凝聚态物理与核工程双领域硕博学位。
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物理评论快报》、《自然·物理》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数篇具有开创性的SCI论文,每一篇都引发了国际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今年, 顾玺带着前世曾倾力攻关,如今已臻于成熟的几项, 关于反物质约束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参加了由中科院举办的全国最高级别的科学研讨会。
顾玺打算在这个汇聚了国内顶尖科学家的平台上, 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申请建设独立研究所,争取至关重要的经费和支持。
尽管这几年学术成就斐然, 但顾玺和韩漓曾经作为明星的身份,依然让许多传统、严谨的科研工作者对他们抱持着怀疑, 甚至轻视的态度。
当韩漓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顾玺, 缓缓进入庄重肃穆的研讨会大厅时,一些异样的目光和窃窃私语便如影随形。
一个神情倨傲的中年教授, 扶了扶厚厚的眼镜, 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周围人听清,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讽:“哼,现在的娱乐圈明星,炒作都炒到国家学术殿堂来了?”
“这里可不是给你们立‘学霸’人设的地方,还是趁早回去,免得待会儿下不来台,自取其辱!”
他身旁几个较为年轻的学者也露出了附和或看热闹的神情。
韩漓的眉头瞬间蹙起,握着轮椅推手的手指收紧,但顾玺却仿佛没有听见这些刺耳的声音。
他只是微微抬手,轻轻按在韩漓的手背上,示意他不必动怒。
他侧过头看向男人, 淡然道:“张教授,我发表在《PRL》上关于‘反质子磁约束场优化’的论文,您读过吗?”
“其中第三章 节提到的梯度磁场参数,正是您团队去年在《中国科学》上提出的改进方案的延伸应用。”
张教授的脸色瞬间僵住。
那篇论文他确实看过,甚至在组会上专门讨论过,只是一直没把作者“Xi Gu”和眼前这个前明星联系起来。
“至于自取其辱……”顾玺转回头,韩漓顺势继续推车:“学术圈只看数据和逻辑,不看过去的职业。待会儿我的报告,会给您答案。”
主会场内,灯光渐暗。
顾玺被韩漓安置在演讲台侧面的专属位置,笔记本电脑已连接好投影。
前几位研究员陆续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后,主持人走上台,念出“顾玺”的名字。
聚光灯骤然亮起,落在顾玺身上。
他被韩漓推上讲台,没有多余的开场白,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第一页PPT便让全场瞬间安静。
——标题栏下方,是三张反物质湮灭时产生的伽马射线图谱,标注的实验数据比当前国际顶尖水平高出17%。
“我的报告分为三部分。”顾玺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没有丝毫多余的情绪,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第一,基于超导磁镜的反质子约束装置优化方案,这是我们团队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获得的实验结果。”
“第二,反物质-核聚变耦合反应的能量转化模型,解决了此前反应持续时间不足0.3秒的问题。”
“第三,独立研究所的建设规划,包括核心设备清单与五年内的三个阶段性目标。”
台下的张教授握紧了手中的笔,原本准备好的质疑问题被卡在喉咙里。
他看着PPT上不断刷新的实验数据,看着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突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嘲讽有多可笑。
报告进行到40分钟时,顾玺停下,看向台下:“现在可以提问。”
会场沉默了片刻,随后,中科院院士周远率先举起手:“顾先生,你提出的磁约束装置,在低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如何?我们团队之前做过类似实验,温度波动超过0.5K就会出现约束失效。”
“周院士。”顾玺调出一组数据曲线:“我们在装置外层增加了三层绝热层,采用的是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实验中温度波动可以控制在0.12K以内,这是连续72小时的监测数据。”
周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点了点头:“很好,这个思路值得深入研究。”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顾玺对每个问题都应对自如。
从理论推导到实验细节,再到未来的应用前景,条理清晰,数据详实。
那些原本带着质疑的科研人员,渐渐收起了轻视,开始认真记录他的观点,甚至有人当场提出要合作开展后续研究。
当报告结束,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韩漓站在会场后排,看着被众人围绕的顾玺,眼眶微微发热。
顾玺为了这几项反物质研究,在实验室熬了无数个通宵。
如今,终于在属于他的舞台上,打破了所有人的偏见。
韩漓推着顾玺离开讲台,轻声问:“累吗?”
“还好。”顾玺笑了笑,眼底有了一丝期待:“接下来,该谈国家经费的事了。”
这时,周远院士走过来,对顾玺说:“顾先生,你的研究很有价值。关于独立研究所的经费申请,我会全力支持。”
张教授也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歉意:“顾先生,之前是我失礼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和你合作。”
顾玺点头:“学术研究需要交流合作,我很期待。”
那场全国科学研讨会后,顾玺凭借关于《反物质与核聚变》领域的科研成果,顺利通过了国家最高科学评审委员会的严格审议,获得了数额惊人的国家级专项科研经费。
顾玺仍旧在前世的地址上,建立了以他个人名义命名的“顾玺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之初,规模尚小,但核心团队的阵容却堪称梦幻。
在各自领域已崭露头角、甚至独当一面的柏瑾之(电子信息与网络安全)、宁一帆(天体物理)、曾庭轩(材料科学)、韦乐言(航天动力)以及夏清秀(计算数学与模型构建)。
好友们毫不犹豫放弃了其他研究院优厚的条件,齐聚于此,加入顾玺的研究所。

第117章
顾玺研究所的门牌挂上墙面第三日, 顾玺便在全员会议上抛出了第一个项目——《反氢原子量产技术》。
会议室里,七张年轻却写满专业的脸庞上,瞬间布满了震惊与疑惑。
“反氢原子?”曾庭轩推了推眼镜, 皱眉:“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实现单次捕获已属顶尖, 量产更是被学界判定为至少十年内难以突破的壁垒。”
他深耕低温物理领域多年,比谁都清楚这项技术的难度, 低温环境控制、反粒子精准捕获、电荷中和稳定,每一步都是横亘在科研路上的巨石。
顾玺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技术路线图,自信道:“十年是别人的期限, 不是我们的。”
前世,顾玺和团队花了三年左右, 就找到了反氢原子量产的关键突破口。
对这项技术, 顾玺了然于心,这次连一年都不用。
韩漓:“我支持顾玺。”
柏瑾之吐槽:“顾玺做什么你不支持?算了, 我也支持。”
夏清秀:“既然顾哥决定了, 那我也支持。”
韦乐言:“我听顾玺的。”
少数服从多数,顾玺研究所挂牌后第一个项目,《反氢原子量产技术》启动。
项目启动的第一周,实验室便成了众人的家。
曾庭带领材料团队,日夜调试用于制造超真空环境的特种合金,每一次成分配比的微调,都要经过上百次的性能测试。
柏瑾之则埋首于量子调控算法的编写,屏幕上跳动的代码,要精准控制电磁陷阱,将反质子与正电子的捕获效率提升三倍。
韦乐言、夏清秀、宁一帆三人负责粒子探测系统,需要在百万分之一秒内捕捉到反氢原子的信号, 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一纳米。
顾玺和韩漓则守在核心实验区,盯着那台改造后的反质子减速器。
“温度再降50毫开尔文……”韩漓盯着低温监测仪,声音沉稳:“电磁陷阱强度调到1.2特斯拉,注意反质子注入速度。”
顾玺点头,手指在控制台上精准操作。
前世在这个步骤失败过几次,因温度控制偏差0.1毫开尔文,导致整批反氢原子在生成瞬间湮灭,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因此顾玺在这一步格外谨慎。
第六个月,实验顺利进展。
“反质子注入完成,正电子准备注入。”宁一帆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顾玺深吸一口气,按下正电子注入按钮,屏幕上的粒子轨迹图开始缓慢变化。
三分钟后,夏清秀突然惊呼:“信号!捕捉到稳定的反氢原子信号了!浓度是现有技术的20倍!”
整个实验室瞬间沸腾。
当第一批稳定存在超过10分钟的反氢原子被成功储存时,《反氢原子量产技术》的论文连夜提交给了《科学》杂志。
审稿人在看到数据的那一刻,直呼“这是颠覆性的突破”。
论文发表当天,研究所的电话被打爆。
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纷纷发来合作邀约,国家科技部更是直接派专员上门,将这项技术列为“国家重大战略科技成果”。
顾玺坐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陆续赶来的各科研单位,对韩漓笑道:“韩哥,我们的研究所,稳了。”
反氢原子量产技术的余温尚未褪去,顾玺便在全员大会上,将第二份项目计划书推到了众人面前——《新型核聚变装置》。
这一次,会议室里没有了最初的震惊,取而代之的是跃跃欲试的期待。
这也是前世顾玺已攻关的技术 ,关键难点顾玺都已做好梳理。
“传统托卡马克装置的瓶颈在于磁场约束效率……”
研讨会上,顾玺指着投影幕布上的装置示意图,对伙伴们解说道:“我们要做的,是用拓扑绝缘体材料构建新型磁约束结构,将等离子体约束时间从现有100秒,提升到1000秒以上。”
这个目标,在前世他和团队耗费了4年才实现的突破。
而现在,顾玺计划一年内完成。
项目启动后,顾玺立刻带领团队投入拓扑绝缘体薄膜的制备。
不同于反氢项目中的常规材料,这次需要的薄膜不仅要具备极高的导电性能,还要能在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保持稳定。
实验室里,镀膜机24小时不停运转,顾玺常常守在仪器旁,双眼布满血丝,却不肯离开半步——材料是整个装置的基础,哪怕一丝微小的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失败。
韩漓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设计一套能承受极端高温和强磁场的真空腔体。
他带领团队查阅了全球所有核聚变装置的设计资料,将传统不锈钢腔体与新型陶瓷材料结合。
经过数十次的爆炸测试和高温模拟,终于研制出一套直径3米、壁厚仅5厘米的真空腔体,重量比传统设计减轻40%,却能承受1500摄氏度的高温和2.5特斯拉的强磁场。
最关键的磁约束控制系统,由宁一帆和柏瑾之共同负责。
柏瑾之编写的量子调控算法,能实时调整磁场强度和分布,精准抵消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
宁一帆则主导开发了一套激光监测系统,通过激光干涉仪,实时监测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形状,为磁场调控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实验启动那天,整个研究所都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
这是研究所的第二个项目,耗时11个月,将近一年。
但对众人来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顾玺按下启动按钮,装置内的等离子体瞬间被点燃,屏幕上的温度监测仪跳到1.5亿摄氏度,约束时间开始缓慢跳动。
“500秒!”
“800秒!”
“1000秒!”
夏清秀的声音随着数字的增长越来越激动,当时间定格在1200秒时,实验室里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新型核聚变装置》的成果发表后,顾玺研究所彻底在国际核聚变领域站稳了脚跟。
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动发来邀约,希望他们能牵头制定全球新型核聚变装置的技术标准。
国内的能源企业更是直接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基于这项技术建设全球首座商用核聚变发电站。

第118章
紧接着, 顾玺研究所相继推出《核热推进发动机》《反物质能源应用》等项目接连启动。
《核热推进发动机》项目中,研究团队将高温超导材料与核反应堆结合,研发出推力比现有技术提升5倍的发动机, 为深空探测提供了核心动力。
《反物质能源应用》项目里,研究团队成功将反氢原子的能量转化效率提升到80%, 研发出全球首个反物质充电池。
虽然体积仅有巴掌大小,却能为一台电脑持续供电一年。
每一个项目的突破, 都让顾玺研究所的“含金量”更上一层。
科研人员从最初的十几人,逐渐增加到30人、50人,不到两年时间, 研究所正式研究员已突破百人。
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纷纷慕名而来。
研究所成立的第23个月, 一份来自国家科技部的红头文件, 送到了顾玺的办公室。
——自今日起,顾玺研究所正式升格为“顾玺国家级重点科学研究院”。
成为国内量子科技、核聚变能源、反物质应用领域的核心科研平台。
紧接着, 一群身着军装、气质沉稳的人找到了顾玺。
为首之人拿出证件, 郑重地说:“顾院长,我们是国家安全部的工作人员,从今天起,负责研究院的安保工作。”
随着顾玺研究院的成果越来越多,尤其是核热推进发动机、反物质能源等涉及国家核心安全的技术,安保级别自然升级。
此前外招的保安团队,虽然尽职尽责,但在保密措施、应急处理等专业能力上,已无法满足国家级科研机构的需求。
国安团队的入驻,带来了全方位的安保升级。
研究院入口处增设了人脸识别、指纹验证、虹膜扫描三重安检系统,所有进入核心实验区的人员, 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身份核验和背景审查。
实验数据采用国家级加密算法,每一次读取、传输都有详细日志,哪怕是顾玺本人,也需要双人授权才能调取核心数据。
研究院周边更布设了360度无死角监控,24小时有国安人员巡逻,甚至在空中启用了无人机反制系统,防止任何非法窥探。
曾庭轩对此感触最深。
他负责的核热推进实验室里,存放着核心反应堆部件。
此前他每天下班前都要反复检查门窗、锁具,生怕出现意外。
推书 20234-11-04 : 除咒怨by赵小北》:[穿越重生] 《除咒怨》作者:赵小北【完结】番茄2025-10-19完结双男主纯爱现代穿越魂穿21.1万字文案:  他们的诅咒第三世会解除吗?  三世的情缘能否换来一个结果?  刚回头的那个人就已经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