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韦乐言最喜欢听顾玺写的歌,听说顾玺在这个节目不只弹钢琴,还会唱歌。
“我们本来以为他会很高兴听到你的歌……”刘玉珍说着,镜头突然晃动了一下,隐约能听到背景音里传来带着哭腔的喊声“讨厌!顾玺不要别人……”
她无奈地叹了口气:“谁知道他看到你和祈天语一起弹钢琴的样子,好像是……吃醋了……”
“……”顾玺想起韦乐言当初和柏瑾之初见的场景,也是对柏瑾之充满敌意。
“他现在非说你只能是他一个人的朋友,不准你和别人一起弹琴。”刘玉珍压低声音:“从中午到现在,都气哭了,谁都哄不好……我们实在没办法了,才想着能不能请你安抚一下……”
顾玺闻言,也露出哭笑不得的神情。他当然不会觉得韦乐言是在无理取闹,此刻只想着如何能安抚好朋友。
“我去趟音乐室。”他对韩漓和柏瑾之轻声说道,柏瑾之了然地点头,顺手递给他一杯温水,而韩漓已经默契地起身,为他推开音乐室的玻璃门。
音乐室里,顾玺将手机稳稳地架在谱架上,调整角度,将摄像头对准自己。
他想了想,修长的手指悬在琴键上方片刻,然后缓缓落下。
第一个音符像一滴水落入寂静的湖面,荡开层层涟漪。
那是一段低沉缓慢的旋律,左手低音部如同孤独的脚步,右手高音则像是一个人在空旷的街道上徘徊。
顾玺微微垂首,手指时而沉重时而轻盈,仿佛一个孤独的孩童在奔走寻找着什么。琴声透过手机扬声器传出,带着些许电子质感的失真,却更添几分真实的心痛。
视频那头的韦乐言原本还在生闷气,听到第一个小节时耳朵就不自觉地动了动。
当旋律进行到第三个小节,他已经不由自主地松开了紧握的拳头,眼睛瞪得圆圆的。
在刘玉珍惊讶的目光中,他突然伸手夺过手机,将脸凑近屏幕:“顾玺,我在。”
他听出了顾玺音乐中透露的孤独,眼中满是担忧。
顾玺抬眼,对上屏幕里满含担忧的韦乐言,忽然绽开一个明亮的笑容。
他的手指在琴键上轻盈地转了个调,音符顿时像被注入了阳光,变成欢快的三拍子节奏。
左手跳跃的琴音如同孩童蹦跳的脚步,右手流淌的旋律则像是两个小伙伴手拉着手在草地上转圈。
他在用音乐告诉韦乐言:“你是我的朋友,谢谢你来陪我。”
听着顾玺弹奏的钢琴曲,韦乐言已经彻底忘记了因祈天语引起的不愉快。刘玉珍趁机哄道:“乐言,该回去继续你的模块组装了,老师说你今天要完成卫星太阳能板的调试呢!”
“那顾玺下次还弹给我听吗?”韦乐言抱着手机不肯撒手,眼睛期待地望着对面的顾玺。
得到好友肯定的答复后,他才依依不舍地把手机还给刘玉珍。
“弹得真好听。”一道苍劲有力的声音突然从视频那头传来。镜头晃动间,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出现在视频里。
他穿着一身藏青色工装,两边鬓角显露白发,鼻梁上架着老式的黑框眼镜,镜片后是一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
顾玺立刻认出这是韦乐言的导师辛从南院士。但此刻他必须装作不认识,于是微微歪头露出疑惑的表情:“您是......?”
“你可以叫我辛爷爷,或者辛院士都行。”老人笑起来时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显得很慈祥。
他调整了下手机的位置,认真对顾玺道:“乐言这孩子平时没少给你添麻烦吧?他每次从手机听你弹钢琴后,都会开心好几天,工作效率都提高了,真是谢谢你经常陪他。”
顾玺正要回答,辛院士却突然凑近镜头,问道:“听说你还是高中生?暑假忙不忙?想不想来参观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顾玺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辛爷爷,可以吗?”
“最近正好是开放参观日。”辛从南指了指身后墙上贴着的日程表,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学术交流安排。
“清大、北航几所大学的学生都要来,多你一个不算多。”
“我要去!”顾玺几乎是脱口而出,随即想起什么似的转头望向音乐室门口。
韩漓正倚在门框上翻看乐谱,柏瑾之则在低头查看行程表,两人听到动静同时抬头。
顾玺期待的看向辛从南:“辛爷爷,三个人可以吗?”
辛从南笑着摆摆手:“可以可以,把你们的身份证号发给小刘登记就行。”
刘玉珍接过手机,重新出现在画面里,笑道:“顾玺,把你们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发我,我帮你们预约参观通行证。”
第69章
七月的酒泉, 戈壁滩被晒得发烫,风里卷着细沙,却吹不散发射基地上空那股肃穆又激昂的气氛。
顾玺压了压帽檐, 好奇地望着远处矗立的发射塔架,拿起手机拍了张照。
“韩哥帮我拍合照。”他转向身边的两人, 忍不住噗噗发笑。
只见韩漓和柏瑾之都戴着顶鸭舌帽,帽檐压得极低, 眼睛上一副大墨镜,遮住半张脸的大口罩,手上还套着防晒冰袖, 把防晒做得严严实实。
与他们相反,顾玺只有一身宽松的衬衫牛仔裤, 身后一个黑色双肩包。
韩漓说:“我准备进组了, 不能晒黑。”
柏瑾之恹恹道:“我讨厌太阳!”
但两人还是帮顾玺以发射塔为背景拍了几张照,自己也脱掉口罩拍了几张照。
来都来了, 不拍照怎么行?
“比电视上看震撼多了。”拍完照, 韩漓拧开瓶盖喝了口水,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稍微驱散了些燥热:“以前只在新闻里见过,没想到实物那么巨大。”
因为脱下口罩,身形高挑的韩漓很快被别的参观队伍注意到了,旁边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
几个看模样是大学生的青年凑在一起,目光频频往顾玺和韩漓这边瞟,眼神里的兴奋和确认呼之欲出。
“那是顾玺和韩漓吧?我没看错吧?”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佩声问同伴。
“就是他们!我最近在刷《唱作俱佳》,化成灰我都认识!”旁边女生眼睛亮晶晶的,满脸兴奋。
犹豫了几秒,几个胆子大的学生快步走了过来, 脸上带着既激动又礼貌的笑容:“顾玺老师,韩漓老师,我们是北航的学生,特别喜欢你们的歌,能不能……能不能合个影?”
顾玺和韩漓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温和的笑意。他们向来对粉丝很亲和,尤其是面对这些充满朝气的大学生。
韩漓率先摘下墨镜,露出爽朗的笑容:“当然可以,别叫老师,叫我们名字就好。”
“哇!谢谢!”学生们立刻掏出手机,簇拥着两人站好,快门声咔嚓作响。
拍完照,刚才戴眼镜的男生搓着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那个……我们也是来参观的,为我们带队的是在这里工作的同校学长,专业的!要不……你们跟我们一起?”
顾玺笑着点头:“也好,麻烦你们了。”
于是,顾玺三人混入了大学生的参观队伍中。因为明星的加入,学生们很兴奋,见他们对航天感兴趣,便你一言我一语,向三人介绍起来。
从火箭的推进剂类型讲到卫星的轨道设计,从基地的历史沿革讲到最新的发射任务,专业术语信手拈来,眼中闪烁着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
顾玺和韩漓听得认真,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们交流着。
“你们看那个控制中心。”一个学航天工程的男生指着远处一栋戒备森严的建筑:“发射前的最终指令就是从那儿发出的,里面全是核心设备和数据。”
“还有那边那个门。”另一个女生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语气里带着遗憾:“好像是负责轨道计算和实时监测的,说是内部人员才能进,我们这种参观团只能在外面看看介绍牌了。”
大家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果然看到一扇厚重的门上,挂有“禁止进入”的标识,还有安保人员站岗。
几个学生惋惜地叹了口气,刚准备继续往前走,突然,一个穿着藏青色工作服的年轻人推开那扇门快步跑了出来。
他个子高挑,模样清秀,戴着眼镜,脸上带着一股专注又利落的气质。似乎在找什么人,在人群中左右张望,直到看到顾玺,眼睛一亮。
“顾玺!”年轻人的声音带着熟稔,他甚至没怎么在意顾玺身边的韩漓和那群学生,径直伸出手:“快跟我来!给你看个好东西!”
说着,他不由分说地拉住顾玺的手腕,就往大门里拽。
顾玺被拉得一个趔趄,却也没挣脱,只是回头对愣住的韩漓和学生们抱歉地笑了笑:“韩哥,我一下就回来……”
还没等他说完,韦乐言已经拽着他往研发中心跑去。玻璃门自动关闭前,众人还能听到顾玺的声音:“乐言慢点,我能进吗……”
周围的大学生们彻底目瞪口呆,他们愣愣看着被拉走的顾玺,又看看门口的安保人员——对方居然只是对韦乐言点了点头,压根没拦着!
“哇靠!”一个看过《铁甲巅峰》的男生猛地拍了下大腿:“那不是韦乐言吗?那个机器人天才,他和顾玺就是在节目上认识的!”
“对对,我也看过,没想到他们线下也有联系?”
“我还以为综艺里都是剧本呢……”
“剧本个鬼啊!”一名女生眼睛瞪得溜圆:“一看就知道关系很好!《铁甲巅峰》里顾玺还和韦乐言一起交流机器人技术呢!”
“那段肯定是剧本,顾玺是个歌星吧?他懂技术吗?”
被扔下的韩漓和柏瑾之站在原地,一个面无表情,一个忍俊不禁。
这时,刘玉珍匆匆赶来,对两人道道:“韩漓,不好意思,我这就带你们也进去。乐言缺乏常识,你们别介意。”
韩漓和柏瑾之自然不会在意,向大学生们点点头:“我们先走了。”
跟着刘玉珍一同进入基地内部。
酒泉基地的内部通道透着一种独特的秩序感,并非想象中冰冷肃杀,走廊两侧偶尔能见到佩戴枪械的守卫岗哨。按刘玉珍的说法,只要不靠近标有红色警示的区域,在别的区域还是很自由的。
“这边是展示大厅,主要陈列一些回收部件和科普模型。”刘玉珍领着韩漓和柏瑾之拐进一扇玻璃门,迎面便是巨大的透明展柜。
展柜里静卧着几块斑驳的金属残骸,表面密布着暗黑纹路,像是被烈火灼烧过的痕迹。
“这是长征系列火箭前几次发射后脱落的助推器外壳部分。”刘玉珍向他们介绍道:“你们看这些氧化层,是穿越大气层时与空气剧烈摩擦形成的。”
柏瑾之拿出手机问:“刘小姐,请问可以拍照吗?”
“可以,本来就是展示用的。”
于是柏瑾之把韩漓按在玻璃展柜前连拍几张照片。
心中已经盘算好回去怎么写爱国营销了。
刘玉珍微笑看着他们拍完照,又指向另一块呈流线型的残片:“这个部位来自整流罩,卫星在太空中运行前,就是被它紧紧包裹着的。”
韩漓蹲下身,透过玻璃凝视着那些带着宇宙印记的金属。
阳光透过大厅顶部的天窗斜射进来,在残骸表面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仿佛能看到它们曾在数万米高空撕裂气流、燃烧坠落的场景。
“其实每次火箭发射,我们最期待的除了成功入轨,就是回收这些火箭残骸。”刘玉珍的声音带着一丝骄傲:“它们就像航天路上的脚印,让后来者能踩得更稳。”
参观完大厅,刘玉珍看了看手表:“时间差不多了,辛院士在办公室等你们。”
她领着两人穿过几条标有“科研区”字样的走廊,在一扇挂着“轨道动力学研究室”门牌的办公室前停下。
敲门声刚落,里面便传来洪亮的回应:“请进!”
推开门,里面是一间宽大的办公室,十几名工程师在电脑前各自忙碌着,正中间的办公桌后坐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戴着黑框眼镜,一身藏青工装。
他此时正专注看着大屏幕,见韩漓等人进来,摆摆手示意他们安静。
韩漓顺着老人的视线望去,只见整面墙大小的液晶屏上分割着十几个监控画面。
中央最大的那个画面里,顾玺和韦乐言正站在一个摆满精密仪器的实验室中。
“乐言最近不知道在研究什么。”辛从南转身,温声对韩漓两人解释道:“关起门来在自己的实验室捣鼓了半个月,谁也不许进,说是要送给顾玺的礼物。”
他嘴上说着慎怪,脸上却流露出长辈特有的宠溺,完全是把韦乐言当亲孙子疼。
也因此他才给顾玺开了权限,允许他一个外人进入实验室——谁叫他是韦乐言这么多年第一个朋友。
“既然乐言说要送礼物给朋友,就让他送吧,人生不能只有工作,和朋友一起玩耍一下也不错。”
“也不知道乐言准备的礼物是什么?”旁边的工程师好奇道。
“估计是小机器人吧?”刘玉珍猜测,毕竟他们两人是从机器人比赛综艺开始的友谊。
韩漓没说话,只是盯着画面里的顾玺。
顾玺的神色太过平静了。
在那间陈列着尖端航空设备的实验室内,他的反应平静得异常。
当韦乐言兴奋地向他介绍自己常用的精密仪器时,顾玺的目光只是平静地掠过那些常人难得一见的设备,眼神中既没有初见者的惊叹,也不见外行人应有的困惑。
对顾玺的了解让韩漓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直觉:顾玺不仅认识这些设备,他很可能知道如何操作它们。
顾玺随着韦乐言进入他的实验室, 自动门在身后轻轻合上。
中央空调的冷风中混着焊锡、冷却液和机油混合的特殊气味,熟悉的味道让他不自觉地放松下来。
顾玺站在门口,目光缓缓扫过这个他再熟悉不过的实验室, 每一台设备的位置,每一处管线的走向, 都与记忆中一模一样。
前世许多个日夜,他曾与韦乐言并肩在这里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顾玺!快过来!”韦乐言兴奋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顾玺抬头, 见他站在一个实验台前,眼睛里闪烁着孩子般的期待。
“乐言,要给我看什么?”顾玺迈步走过去, 声音里含着温柔的笑意。
他的目光落在台面上那块鼓起的防尘布上,隐约能看出下面藏着某种流线型的物体。
“你看!”韦乐言迫不及待地掀开防尘布——
布料被猛地掀开的瞬间, 顾玺听见自己的心跳漏了半拍——
只见金属台面上躺着的物件, 外型有些像被放大了十倍的吹风机,裹着航天器材特有的哑光钛合金外壳。它底座边缘的散热孔呈螺旋状排列, 细密的金属线缠绕着圆柱体躯干, 在接口处汇成一束裸露的电极。
“小型无壁霍尔推进器?”顾玺震惊地问:“能用吗?”
韦乐言点点头,按下侧面的电源开关,推进器尾部的环状磁体骤然泛起幽蓝的电弧。没有传统引擎的轰鸣,只有极轻微的气流声从排气口溢出。
顾玺的手指悬在离外壳三厘米的地方,能感受到微弱的磁场震颤。
“真厉害呀乐言,你真的做出来了!”顾玺赞叹,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惊喜与骄傲。
他和韦乐言时常打视频电话,大部分时候都是他弹奏音乐。小部分时候,韦乐言会与他讨论技术问题。
鉴于韦乐言有轻度孤独症,几乎不说话,说了也经常词不达意, 因此没人特意告诉他不得对外交流技术。
谁也想不到,和顾玺在一起的韦乐言是个小话唠。他说的话确实经常混乱无序,偏偏唯有顾玺听得懂。
因此上个月韦乐言向顾玺讲述最近在研究的课题后,顾玺给出了一些技术上的指导。
没想到他竟然提前做出来了,前世的时间线是半年后才攻关的。
而此刻,轨道动力学研究办公室内,空气仿佛凝固了。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实验室里的每一个细节:
顾玺戴上白色手套,修长的手指正沿着推进器外壳的金属纹路轻抚,指尖在某个传感器节点处稍作停留,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什么。
韩漓不自觉地向前倾身,想知道顾玺在思考什么。
“辛院士……”韩漓好奇地问:“那个小型无壁霍尔推进器,究竟是什么?”
辛从南的目光没有离开屏幕,回道:“那是我交给乐言的新课题。”
他以普通人能听懂的话术解说:“传统霍尔推进器的喷射通道管壁材料,会影响放电性能和使用寿命。所以我让乐言突破技术,研究出一种更高效、寿命更长的推进器,没想到那么快就研究出来了。”
“臭小子,第一个竟然给朋友看,也不知道报告老师!”他虽这么骂着,但谁都看得出他话语里的骄傲。
此时刘玉珍好奇地问:“老师,无壁又是什么?韦乐言做的推进器好像和我们用的不一样?”
辛从南倒是一眼就看出了无壁推进器的技术原理,他看了看刘玉珍和围拢过来的研究生们,打算现场教学。
目光扫过韩漓和柏瑾之,觉得不涉核心技术,让他们听听也没什么,就当科普课了。
“谁来说说霍尔推进器的制动原理?”
刘玉珍忙道:“我知道,利用霍尔效应,在环形通道内形成电子漂移的霍尔电流,电离推进剂并加速喷出。效率比化学推进器高得多,是现在深空探测的主力推进技术之一。”
“对。”辛从南赞许地看了她一眼,继续解释:“但传统霍尔推进器有个绕不开的坎——环形喷射通道。通道的管壁通常由绝缘材料制成,比如硼化钛之类的。但问题就出在这管壁上……”
他在操作台上敲打几下,将大屏幕切换成一个霍尔推进器的3D模型,示意研究生们都上来,讲解着:
“你们看,在放电过程中,高能离子和电子不断轰击管壁,时间一长,材料就会被溅射、腐蚀,性能逐渐下降,寿命也就受到了限制。”
“而且,管壁材料本身的性质,比如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也会影响放电的稳定性和效率。这就像一辆跑车,发动机再好,车架却容易生锈,跑不了多久就得大修。”
韩漓也跟着凑近仔细观察模型,再结合韦乐言的新研究,发现自己听懂了“无壁霍尔推进器”的核心原理。
与柏瑾之对视一眼,他也正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显然也懂了。
此时,研究生们似乎也都听明白了,纷纷出声询问:“所以,无壁霍尔推进器,是指去掉了这个管壁?”
“没错!”辛从南再次将大屏幕调回韦乐言的实验室,看着桌上那台仪器,他的语气里充满了骄傲:
“这正是我让乐言研究的核心突破点。如果能不再依靠物理管壁来限制边界,没有了材料腐蚀的问题,放电性能更加稳定,寿命自然就大大延长了。”
“你们看这个小型化的版本,体积只有传统同功率推进器的三分之一,但理论寿命预估能达到十倍以上!”
他说到此处,觉得太武断,又补充道:“具体还要等乐言上交实验数据。”
辛从南院士向学生们讲解的时候,大屏幕中,顾玺也收回了触碰机身的手指,对韦乐言道:“不太行,磁势垒结构小型化后,边缘效应太明显,等离子体容易泄漏。”
“……”众人瞪向顾玺。
你说啥?我们还没看到数据呢,你一个外行,碰几下就说不行?!
韦乐言却对他的话毫不怀疑,乖乖点头,拿出工具熟练地将推进器机体拆开。
顾玺也来帮忙,大屏幕中,众人能清晰地看到,他的动作同样熟练,一点不比韦乐言慢。
辛从南愣了愣,看向韩漓,又看向刘玉珍:“他不是弹琴唱歌的吗?”
这熟练度少说也有几年工程师经验了。
刘玉珍想了想,一拍掌:“对了,顾玺的机器人技术也很厉害,参加《铁甲巅峰》时他还指导过我们,应该是机械兴趣爱好生吧!”
韩漓点头:“我家书房一整面墙都是顾玺买的理工书籍。”
顾玺刚搬进来时,韩漓送了几箱理工书籍,后来顾玺有钱了就经常在网上买书,如今书房里一半乐理书籍,一半理工书籍。
辛从南闻言不再多问,继续看向大屏幕。
此时顾玺和韦乐言已经将推进器机体完全拆开,顾玺熟练地打开一个设备,指导韦乐言:
“既然径向约束有困难,不如试试轴向。旋转磁势垒,调整磁场梯度,让离子注入方向和主磁场方向一致,反而能利用磁场的轴向分量更好地约束等离子体……”
韦乐言连连点头,毫不迟疑地照着顾玺的指导操作。
辛从南再次愣住,发现顾玺的指导完全正确,对学生们道:“你们仔细听听顾玺的话,认真思考,他做出这些调整的技术原理。”
于是办公室中的工程师们都专注盯着大屏幕,听顾玺指导韦乐言:“先优化一下推力器的阴极设计和射频馈电系统……对……再将磁势垒旋转90度,让离子以与轴线平行的角度注入磁场。”
“什么?”
“磁势垒旋转90度?”
“平行角度注入?”
数名研究生几乎同时发出惊呼声,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柏瑾之被吓得连连追问,深怕顾玺不小心把设备搞坏了要赔。这些可是航天实验室的设备,弄坏一个不知道要卖多少曲子才够赔。
韩漓似乎也有同样的想法,紧紧盯着顾玺,心中已经开始盘算自己的资产。
辛从南不嫌他们外行,同时也是向学生们讲解:“霍尔推进器的磁势垒设计,都是沿着径向或者一定的倾斜角度,用来约束电子和离子。”
“把磁势垒旋转90度,意味着整个磁场位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离子注入的方向也从传统的垂直或倾斜于轴线,变成了完全平行,颠覆了几十年的设计范式。”
辛从南眉头紧锁,他研究无壁霍尔推进器时,不是没想过改变磁势垒的结构,但每一次尝试都因为等离子体约束失效或者效率骤降而告终。
顾玺一个“外行人”,怎么会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
在众人难以置信的目光中,韦乐言在顾玺指导下完成了把磁势垒旋转90度的调整,机身立即发生强烈震颤。
“失败了!”
“看吧,我就说不行……”
研究生们有人遗憾,有人幸灾乐祸。
却听顾玺不疾不徐道:“在推进器出口段叠加轴向梯度磁场……对……再在主注入通道旁增设侧向导流槽,设为当推进器功率超过额定值的60%时,自动开启斜向离子注入……”
就这样,众人从质疑到沉默,就这么看着顾玺一道道指令下去,引导着韦乐言完成了对“小型无壁霍尔推进器”的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