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皱眉:“说实话,我拿不定主意。”
“在贵州能做实事,回去可以为陛下效力,是吧。”她很理解。
然而,谢玄英点点头又摇摇头:“为陛下办差只是其一,我只是觉得……机会难得。”
程丹若:“嗯?”
“我不可能一直留在贵州。”夜色深沉,帐幕低垂,只有在这样的私密空间,他才能说出心里话,“不往上走,处处不如意。”
夫妻私房话,程丹若也随便起来,道:“我们在贵州过得自在,不是本事大,是公爹在京里兜底,陛下又对你颇为恩重。”
说来,他们不是没遇到过朝廷给的阻力——杨首辅提拔鲁敬天,就是为了在贵州插一双自己的眼睛,只不过运气好,他弄巧成拙了。
至于梁太监,纯粹是给谢玄英面子,方在战事期间不搞事,否则镇守太监随便找点乐子,就足够他们头疼的。
她思索道:“其实,贵州的事不少,要紧事都做完了,回去也不是不行。”
谢玄英看向她:“回去可就没有这般自在了。”
家里有父母,衙门有上官,杨首辅不是个好相与的人,皇帝就更不用说,说翻脸就翻脸。
“如今的情形也不好。”他举棋不定,“我们一旦回京,势必会被扯进去。”
提起这事,程丹若不由道:“我总觉得,不到万不得已,陛下不会真的走过继这一步,你想想,齐王只有一个嫡子,没有过继人家嫡长子的道理,而丰郡王在京城这么多年,皇帝还是让他读书,宠爱许意娘的儿子不过迷惑人罢了。”
谢玄英沉默片时,低声道:“陛下肯定想要自己的亲生骨肉。”
“如果陛下看了我的书。”她也放轻声音,“说不定这会儿正在修身养性呢。”
谢玄英拧眉。
一个迟迟没儿子的皇帝,不会放过任何生育的机会。假如真是这样,皇帝召他回京的概率又高了一成。
“若若。”他担忧地望着她。
“没事。”程丹若道,“我提的都是理论,也不是太医院的御医,失败了又能怎么样?陛下还能砍我的头?”
这就是出宫的好处了,若还是女官,办不成被迁怒也没法子,可她现在是侯府子媳,朝臣妻室,谁家诰命夫人保生儿子啊。
又不是送子观音。
谢玄英说王尚书还能绷住,轮到她便说了心里话:“君王恩威难测。”
“往好处想,万一能成功呢。”程丹若道,“能否受孕,和父母身体好坏有很大关系,你说——”
她清清嗓子,故意挑了个暧昧的话题,“陛下能不能行?”
谢玄英面无表情:“我怎么知道?”
“小时候没听过墙角吗?”她逗他。
他:“……听过。”
程丹若道:“他行不行啊?”
“这有什么关系?”谢玄英拒绝聊这个。
“判断一下是不是早——哎,算了。”就算诊出来,也没有蓝色药丸吃,程丹若迅速失去聊皇帝下半身的兴致,“睡觉吧。”
她吹了蜡烛。
可谢玄英被她勾起兴趣:“多久算早?”
“不告诉你。”
他挠她痒痒:“别卖关子。”
“走开。”程丹若使劲推他,没推开,反被裹在被子里,痒得直躲,“进出15次以下吧。”
他若有所思:“我还从未数过。”
她:“……不要做这种无聊的事。”
说晚了。
没有哪个男人得知这个数字后,不想数一数。
没、有、人。
第402章 奏驿站
男人还是很好哄的, 数数就行了。
次日,谢玄英调整好了心情, 和姜元文在书房里辩论了两个时辰。
双方各执一词。
姜元文说, 时移世易,春秋代序,试看江南天府之地, 早就不把理学奉为圭臬之言, 对程、朱多有思辨,可见民心所向, 就是人人皆可成圣的年代。朝廷就该改变想法, 奉心学为正统, 就好比当年汉初尊黄老, 汉武兴儒术。
谢玄英却道, 你说人人都可成圣,这人人是指读书人还是指百姓?读书人明善恶是非,修己身道德, 那该如何用来道德治理国家?如果百姓也去悟道, 谁来耕田织布,行商送信?若是说礼不下庶人, 又和人人都可成圣的说法相悖了。
姜元文道,悟道有先后,必然是先由读书人悟出道理, 再教授于百姓,如此方算是教化。
谢玄英就说,你去看看外头田间的平民百姓, 是教他们种田织布好,还是教他们空泛的道理好, 光凭道理填不饱肚子,总不能让大家都朝闻道,夕便死吧?君子治学明道,到底是为了什么?
姜元文回答,自是为了救世安民。
谢玄英道,假如一门学问只是为了自己明心见性,这就是修身的学问,一个人的学问,而不是治理天下的学问。眼下人人都在谈心学,静光居士以禅悟儒,只执着于自己的内心,与孔孟治天下的初衷已截然不同,是释非儒。
最终,姜元文因无法回避心学空谈的现实,遗憾败北。
他回头就给老师写信,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一说,末了透出心里话。
“帝王喜怒莫测,有利则用,无利则弃,此路尚崎岖,未到功成时。”
他发现,心学要得到朝廷的认可,就得对帝王有用,可时下人们批判程朱,热爱辩论,虽夸夸其谈,却于百姓无益。
再不改变,心学也会走到尽头。
可要变,谈何容易?
姜元文想起在谢玄英,刚生出的走人心思又淡了下来。他倒是要看看,谢玄英能走出什么道儿来。
万一呢。
打定了主意,姜元文就不和他冷战了,反而寻机提醒:“快到秋闱了,今年的乡试,抚台该早做准备。”
考过乡试就是举人,能入京参加会试,陛下既准了增加明年的中榜进士,这回的竞争必然会格外激烈。
谢玄英听取了他的建议,认真筹备了起来。
几乎顷刻间,家里忽然多出一倍多的拜帖,都是贵州大户之家送来的。
他们不是求开后门,而是怕被穿小鞋。
程丹若一张都没看,全烧了。
家里门户紧闭,什么礼都没收,连带着费太太想约她吃饭,都被她婉拒。
总之,闭门谢客,谁都不要过来。
同样闭门的还有提督学政家。
提督学政就是负责一省教习的官,属于按察使司,通常是翰林出身的进士,出任按察佥事或副使之职。
但说实话,这都没什么用。
乡试不似会试,考成就上金銮殿了,但也是一件大事,考官不止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巡按御史,还有京中派来的人。
他们才是主考官。
今年贵州的主考官就是礼部主事。
虽然人家才正六品,但他才是主考官。谢玄英又安排了布政使、按察副使等四人为同考官,这五个人负责阅卷,而他本人则为提调官,统管考场一切事务。
考试期间封闭试场,任何人不得出入,各门户都由他的人亲自把手,杜绝一切夹带舞弊现象。
八月六日,主考官入城,也不找地方落脚,直奔贡院,当天就住了进去。
下午,同考官、谢玄英和其他监考官、收卷官等所有人马,也正式入驻贡院,同时,封锁考场内外。
之后的七号、八号,各考官一面熟悉,一面商量出题。
九号正式考试,一直考到八月十五第三场,后面还要阅卷。
在此期间,谢玄英都不会回家,吃住都在考场。
因这缘故,中秋都过不成了。
程丹若琢磨了下,既然他不在家,她一个人紧闭门户太浪费时间,干脆收拾行李外出,去趟安顺看看情况。
怎么说呢……驿站承包措施说成功不成功,说失败也没失败。
不成功是因为路不像路,越往后,开出的驿道就越粗糙,整得像山里徒步的小径似的,只不过是杂草灌木少点,隔一段距离,铺一块比较明显的石头。
驿站倒是还好,山里最不缺的便是木料,苗人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搭建了一两座吊脚楼,供修路的民夫和俘虏歇脚。
目前这几个驿站和这条路,都赚不到任何钱。
程丹若不得不招来驿站的承包商,好言安慰了他们,表示自己也出钱了,绝不会任由他们的银子打水漂。
四个宁寨都是朝廷承认的土司,虽说地方不大,可都登记在册,今后不管是买卖还是朝贡,必然要走这驿道,绝不会荒废。
为定他们的心,她便说,这次来便是绘制图纸,上奏朝廷,正式定下驿站。
今后(如果有人),还会派遣驿丞过来。
一番表态,终于安抚住了他们。
程丹若花费数日,把每个驿站都转了一遍,顺便考察了俘虏们的表现。
因为条件并不算苛刻,与他们来往的也不止汉人,不乏夷民,俘虏人虽多,却只有逃跑,没有聚众作乱的。
程丹若招来四个宁寨的寨主,先问他们,之前黔东北的苗家妇女如何了?
寨主们都说,大部分都重新嫁了寨民,剩下的也都安顿妥当。
“那我就放心了。”
程丹若没有过多追究,左右都是同族的人,肯定比强嫁给汉军强。退一步说,哪怕有矛盾,也是他们内部的矛盾,不会挑起汉苗仇恨。
又问他们是否愿意收容俘虏。
人口谁不喜欢,还是天上掉下来的。
寨主们都说愿意。
程丹若便命人传话下去,俘虏修路满三年,考核最优的百人可入籍各寨,但要承担寨子的徭役。
徭役就是维护驿道,除草、捡石头、修驿站、保养马匹,等等。这是为各寨所开的驿道,当然由他们负责维护。
本来这还要额外腾出人手,白得了人负责额外的差事,寨主们都很高兴,不断拍她马屁。
俘虏们也十分意外。
他们不是跟着黑劳、白伽造反的叛军,就是被剿灭的山匪,原以为这辈子干苦力到死,没想到能入籍。
虽然还是干苦力,可入籍后便能离开俘虏营,在寨子里成家立业,重新生活,比在一辈子当俘虏好多了。
有了奔头,干活自然更是卖力。
程丹若安抚了他们,又往赤江去。
赤江如今有两大势力,一是千鱼寨,实力最强,二是金竹寨,夕照支持,双方斗得厉害。
也因为他们内斗夺权,对朝廷还算客气,一年时间修了两个驿站。
比安顺还糙点儿。
程丹若没吱声,反正赤江她是打算等赤韶上位后,让这个义女监督干活。
赤韶今年也快十六了。
视察完驿道,她回到贵州城,开始琢磨怎么写奏疏。
汇报下修建工作,提供最新地图,哭诉一下自家的贫穷,请朝廷拨款,肯定是排第一位,姑且不多论。
程丹若选在这个时间递报告,看中的是马上要被杨首辅扫地出门的人。
京官外任,换个说法就是排除异己。
那可都是人才啊!
一个好的驿丞有多么重要,参看王阳明就知道了。他以一己之力教化彝人,还化解了当时贵州宣慰使搞事的野心,维护了西南的安宁。
反正都是要贬的,贬到贵州来吧!
阳明先生没有,左钰这样的也行。
尤其杨首辅想干掉的,多是心学门生,这不是正好了么。
程丹若不想错过这个捞人才的机会,决定提前出牌,抢一个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