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不是互市。”
谢玄英思索道,“早年间,因为两地运粮不便,朝廷开中盐法,也就是商人把粮食运到太原和大同,就给他们盐引,以节省朝廷之力。后来又有运司纳银,商人交银给盐运司,以支取盐引,边境的商贸也因此荒废了。”
“怪不得。”程丹若恍然,“我祖父那时攒下了家底,给家里置办了大屋,可到我父亲的时候,好像不太宽裕了。”
她回忆道,“我大伯时常在县衙走动,但我不知道他做的什么,反正很神气,二伯开了一家铺子,卖点油米,也是小本生意。我父亲行三,因祖父在世时,曾被送去读了书,考为童生,由我祖母打点了,送到李御医那边学医。
“那是我父亲最风光的时候,御医虽然只有八品,可谁敢保证自己不生病?我父亲自然水涨船高,人家都待他客气,后来,李御医帮忙,将我父亲送进了惠民药局,做了一个副使。”
惠民药局的副使,相当于官办医院的副院长。
但此时,药局已经不再有朝廷补助,全靠自己卖药盈利,未必比得上民营。
百姓也更倾向于名气大的药铺,而不是望而生畏的官方机构。
毕竟在古代,官方不意味着权威,相反,等于会被剥削。
“其他地方我不清楚,当时大同的惠民药局,来往的都是军士,因为李御医会调配很好的金疮药。小时候,我很好奇里面的成分,偷拿了一帖研究,结果被御医发现了,他打了我一顿,然后和我父亲说,可以教我学医。
“那时候,我已经求过父亲很久,他只同意教我望闻问切,其他的本事,大约还是想传给儿子吧。谁知道我都六七岁了,母亲没有再怀,这才同意了。”
谢玄英安静地听着,仿佛能看见她挨打的时候,仍旧一声不吭,咬牙硬抗。
“我大伯有两个儿子,大的当时和我一起跑了,小的三岁多点生病没了。
“我二伯就厉害了,前头的伯母连生三胎,都是女孩,第一个太小,不足月就死了,隔年怀上第二个,还是女孩,第三年再生,又是女婴,这个送人了。我二伯就休了我第一个二伯母,转头娶了个寡妇。
“在边关,寡妇是很难守节的,很多人求娶,尤其是生过儿子的。这个二伯母就养过一个儿子,我二伯觉得她能生男孩,就和她勾搭上了。进门半年就生下了我的小堂弟。”
谢玄英问:“和你一起走的是谁?”
“大伯家的堂兄,和二伯的便宜儿子。”程丹若蹙眉,“堂弟太小了,祖母怕他经不起颠簸,让二伯母带着他回乡下,他们母子……”
她没有说下去。
战争时,优先死掉的就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谢玄英轻轻握住她的手心。
*
一路风尘,终到大同。
城里的景象与程丹若的记忆交叠,现代、十年前、此时,很多相似,很多不同。
唯一不变的,是巍峨的古城墙。
这是现代人见了都会惊叹的劳动结晶,三合土夯成,高十几米,角楼、箭楼、望楼,一座座树立期间。
战场的严肃与血腥扑面而来。
边防重镇,不是开玩笑的。
程丹若一行人进城,直奔知府衙门。李伯武已经带五十名护卫提前半日赶到,控制住了府衙上下,等待他们到来。
知府整个人都是懵逼的。
交接就交接,人没到,护卫先来是几个意思?但转念一想,人家的身份,他也略有耳闻,排场大点就大点,很正常。
于是强颜欢笑:“谢大人也太奉公职守了。”
李伯武和颜悦色:“诸位大人稍安勿躁,我已经派人去酒楼叫了席面,算是我家公子感谢诸位近年的辛劳。”
府衙的官吏面面相觑。
午间,席面送到,是府城最有名的酒楼的中等席,价值三两银,鸡鸭鱼均有,色香味俱全。
迟疑了会儿,众人还是落座吃饭。
不吃白不吃嘛。
期间,免不了打探新任上官的情况。
李伯武也没有隐瞒的意思,挑能说的说了。
众人一听什么侯府公子,不止是一甲探花,还是锦衣卫指挥使,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后台甚硬,刚不过。
集体温顺。
“谢大人做事如此负责,乃我辈之幸啊。”
“正是,我等惭愧。”
“一定尽心辅佐大人完成交接。”
只有知府心里有点发毛。
大同这个鬼地方,税收不上来多少,抛荒严重,人口流失,他要给上峰送礼,调离此地,肯定干过一些不厚道的事情。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嘛。知府自我安慰,人家高门大户出来的,哪里知道我们下面的弯弯绕绕,到时候说两句好话,也就混过去了。
一旦交接,再多的亏空也和他无关。
知府喝口热酒,压压惊。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约莫未时,外头传来马儿的嘶鸣声。
众人看到一群护卫开道,中门大开,长随、师爷护卫四周,身着青色圆领袍的青年迈进门槛。
他问:“常知府在何处?”
坐立不安的常知府起身,惊魂不定地看向他:“你是——”
“在下谢玄英,是新上任的大同知府。”谢玄英打量着对方,不疾不徐道,“幸会。”
现场鸦雀无声。
谢玄英已经习惯这样的沉寂,非常镇定地拿出文书:“请验文书。”
常知府定定神,撑出笑脸,恭维道:“像谢郎这般风姿的人可不多见,何须验证呢?”
“请验一验,验完,我们就可以交接了。”谢玄英说。
常知府的马屁没拍好,只好晦气地接过文书,随便看看,草草点头:“可。”
谢玄英道:“诸位请坐,劳烦将账目给我的幕僚。”又朝汤师爷为首的三个幕僚团颔首,“劳驾了。”
“应该的。”三个幕僚就是干这事的。
同知搬来账本,与师爷们核对。
首先,是清点府衙里的东西,有多少人,大致有多少家具,多少匹马和骡子。别笑,有的时候,为毁尸灭迹,衙门有可能屁都不剩。
幸好常知府还有点底线,府衙里该有的都有,并不缺。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了。
钱粮。
税库和银库就在府衙里,里面是每年收上来的税粮,还有粮食折合的银子,有时候还会有别的物料,比如木头、皮毛、竹子等物。
府衙的账目上,应该清晰地记载某年某月,收上什么东西,支出什么东西。
账目和库存对得上,才能够接收,否则有了亏空,没法找前任,要自己补上。
这是官场水最深的地方之一。
有的府衙里,亏空一任加一任,到最后极有可能谁都填不了。
汤师爷带着护卫,亲自清点库中的税粮。
果然,惨不忍睹,仓库里只有一些霉掉的陈米,但查阅账目,发现是因为这两年受到鞑靼劫掠,不少地区田亩荒芜,很难收上来,特请朝廷减免的结果。
再看银子,也没剩多少,八十两是府衙仅剩的财产。
汤师爷把账本交给另一个姓钱的师爷。
钱师爷掏出算盘,噼里啪啦打了一连串,小声和柏木说了句话。
柏木又给大堂里的谢玄英传去:“至少一千五百两。”
谢玄英沉吟不定。
光靠账目,其实不可能这么快算出亏空,钱师爷是按照熟悉的潜规则,倒推了一个比较有可能的范围。
但他临走前,段都督在路上叫住他,明面上是感谢程丹若赠药,实际却是卖了他一个消息。
常知府给某人送的银子是一千两。
考虑到贪腐不是一个人,这上上下下分摊点,估计常知府手上所剩不多了。
谢玄英低声道:“挑一个错漏。”
柏木心领神会,下去传话。
天色渐暗,谢玄英又叫来酒席,供他们吃喝,却不准其他人离开府衙一步。
常知府的脸色已经变幻莫测,可面对威风凛凛的护卫,还是不敢吭声,在凳子上苦熬。
酒过三巡,有人溜出厅堂,悄悄拉住了汤师爷。
第191章 入府衙
程丹若比谢玄英晚一天进府衙。
交接未完成前, 常知府的家眷还住在后宅,她便带人住进了客栈。
可第二天, 田北就带人过来, 说常知府上午就带着小妾和仆人走了,准备接他们入衙。
程丹若很意外,进衙门后都来不及参观, 好奇地追问谢玄英:“发生了什么?”
谢玄英高度概括:“有人告密, 有人坦白。”
告密的是户房的官吏,和户部一样, 这是主管财政的衙门, 说去年其实收上来了一笔税粮, 但知府谎报灾情, 等朝廷免掉税收后, 就把粮食卖了,钱塞进自己的腰包。
坦白的是常知府。
他和谢玄英说,自己转移了本属于府衙的一批木料, 大约价值二百两, 因为实在是太穷了,穷得他衣服都穿了三年。现在后悔, 非常后悔,愿意把这匹意外之财献给他,自己只希望能安稳卸任。
谢玄英道:“先前田南进城打听过, 此人只是无能,倒不曾做伤天害理的事。算算账目,他身上所剩之财不多了, 全让他吐出来,怕是要鱼死网破, 不如就让他吐出一些,随其离去。”
“也好。”程丹若没意见。
清官少见,遇到的贪官只要不是贪得过分,没有给上一任留下大亏空,基本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像府衙里留下的这些人,肯定也贪,人人贪,但如何用,还要斟酌后再说。
当然,比起人事任命,她更重要的任务是安顿几百号人。
行政后勤的工作也不容易做。
她将丫鬟仆妇的安顿交给林妈妈,自己和谢玄英的日常生活用品交给梅韵、玛瑙和喜鹊,自己则找来林管事,也就是林妈妈的丈夫,让他仔细安排护卫。
“今日就让一部分在寅宾馆住下,其他人暂且住在客栈。明天一早,你到附近去租房子,离府衙近些,寻几个干净结实的房舍,要有井有灶台,安排妥了,再叫大家搬过去,不能叫人受委屈。”
林管事应下。
程丹若又亲自去膳馆的厨房,看厨娘在灶台上忙活,便问:“都做些什么?”
“面条……”衙门食堂的厨娘是本地人,自然也擅长做面食。
案台上是各种面粉,揉搓成面条或是馒头,还调了一大碗肉菜馅,应该是打算做油炸糕。
“今天已经晚了,只做面和炸油糕,多准备几种肉浇头,再熬点小米汤就好。对了,醋不要直接倒进去,不一定吃得惯。”
厨娘赶忙答应:“欸!多谢贵人体谅。”
吃住都关照完毕,她才回屋,打量这今后三年的宿舍。
和靖海侯府的布局不同,府衙前面办公,后面居住,作为家眷,能住的地方并不在中轴线上。
进仪门后,从南到北,分别是大堂、二堂、三堂,大堂是升堂之处,多用于刑事案件,二堂则是休憩和处理民事案件的地方,再后面是三堂,作用等于一般人家的正屋,用以私下见客之处。
三堂后面就是花园,没有后宅,后宅只在三堂两边的东西花厅。
一般而言,东花厅是女眷,西花厅是子女。
程丹若自然是住东花厅的三间屋里,看过西花厅后,觉得稍微小一点,便将其一分为二,坐北朝南的正屋当库房和她的实验室,旁边的两间厢房给丫鬟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