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代当乘务员by江湖太妖生

作者:江湖太妖生  录入:10-17

云穆清听话的把带来的行李放上去,又接过席于飞递来的网兜,从里面掏糖果,放在每个铺位上。
“哎呀哎呀,这是做什么?”老大哥连忙阻止。
席于飞笑呵呵的拉住他道:“哥,我兄弟不爱说话,来到这里也不知道要怎么和同学搞好关系,就买了点儿糖果,大家都甜甜嘴,以后多照顾照顾他。”
老大哥见状也不拦了,反而捏起一颗糖剥了糖纸塞进口中,“你是他弟弟?你考上大学了没?”
“没,我不爱读书,现在上班呢。”席于飞看了看周围窗明几净的样子,“哥你真厉害,你把整个房间都打扫了啊?”
老大哥被这一声一声的哥叫的都快迷失了,“嗨,我昨天就来了,也是闲的没事儿就打扫打扫卫生。”
“哥你结婚了吧?我嫂子侄子他们呢?”席于飞又问。
老大哥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媳妇儿孩子在乡下呢,这不是寻思着等我在这边安顿好了,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能做临时工,租个房子把他们都接过来。”
席于飞点点头道:“那挺好的,都住在一起,哪怕日子苦也是甜的。离得太远,我嫂子估计每天也得担心。”
“可说呢,对了,我姓杨,叫杨勇,冀省沧州人。小兄弟你们呢?”杨大哥问。
席于飞道:“我姓席,凉席的席,叫席于飞。我兄弟姓云,云朵的云,叫云穆清。他今年二十五了,哥你多大啊?”
杨大哥笑了笑,“我二十八了,之前下乡去了沧州下面的村里,后来就从那边结了婚,给孩子们当老师。这不是高考了吗?我老丈人家里就鼓励让我考,没想到还真考上了。”
他也不知道报考什么专业,就写了服从调剂,然后就调到了经济系这边。估计这位杨大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经济系。
这时候知青考大学,除了一小部分目标明确之外,剩下的都是服从调剂。只要能考回到家乡那边的学校就可以,毕业后在老家那边当个干部,踏踏实实工作到退休。
只要不让他们在乡下干活,他们什么都愿意。
没想到这位杨大哥才二十八,看面相得有三十出头的样子。算算岁数估计十七八就下乡了,在那边度过了十来年。
杨勇的床铺位置就在云穆清下面,他也是觉得这边单铺位比较好,上铺他怕睡着了翻身容易摔,还是下铺安稳。
地已经扫干净了,杨勇把自己铺上的糖都收了起来,压在了枕头下面。然后又拿着盆子去打水,要擦桌子。
北方干燥,桌子一天不擦,上面就能落一层灰。
云穆清收拾好床铺,干脆拎着暖瓶去打水,顺便给杨勇也打一瓶上来。
席于飞就坐在凳子上左看右看,他上辈子就没上过大学,这辈子看什么都新鲜。但读书是不可能的了,早就没有了读书的心气儿。
正四处打量着呢,门口又来了几个人。
这一看就是父母送孩子来上学的,那小男孩岁数不大,一看就是应届生,脸蛋儿圆乎乎的,有一种憨萌的感觉。
席于飞第一时间,觉得这小孩儿像小熊猫。
这孩子身上的衣服一看就是新的,估计是为了上学新买的或者新做的,衣服上叠出来的褶子还十分清晰呢。
再看父母,瞅着像是职工的样子,也十分干净利落。
“同学你好,”小男孩眼睛亮晶晶的,“你就一个人来的?这是我爸妈,他们送我来的。其实我想一个人来,但我爸妈担心,不同意,非要请假送我来。我叫廖大华,同学你呢?你多大了啊?哎哟你个头比我高不少呢。诶这床上咋还有糖呢?这是学校发的?”
好家伙,这是个小话痨啊。
席于飞帮着接过他手里的包放在桌子上,笑道:“我是送我兄弟来上学的,糖是我兄弟买的。他不太喜欢说话,怕搞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就买了糖。叔叔阿姨好。”
“你好你好,”那对父母也有些拘谨,看上去比他们的儿子紧张多了。
席于飞指了指云穆清对面的那两张铺,“选那边的床吧,离门口远,清净。上铺干净,但下铺方便,你们选一张就可以。”
“好的好的,谢谢同学。”廖父连忙把铺盖卷放上去,然后脱了鞋子,踩着凳子帮着儿子铺床。
“爸我自己来!”廖大华也脱了鞋,顺着梯子往上爬。
“我铺我铺,你陪你同学说说话。”廖父看着也不太擅长言辞,“这个糖……你还不谢谢同学?人家给你糖吃!”
“谢谢同学,诶不是,你不是这里的学生啊?那谢谢同志?谢谢哥哥?”廖大华挠头。
席于飞笑道:“我比你大,喊我一声哥也合适。”他有把自己介绍了一下,顺便还介绍了出去的那两位。
杨勇端着盆进来,“又来新同学了啊?”
“这就是杨勇大哥,”席于飞连忙去接他手里的水盆。
杨勇连忙躲开,“你就别沾手了,擦擦桌子还用多少人吗?”
“我来我来!”廖母一把夺过盆子,“我来擦,你们都是大学生,好好歇着,你们的手可是用来做文化的手。”
杨勇顿时有些手足无措,“也不是,也种地来着。”
席于飞哈哈大笑。
手忙脚乱的收拾完,一群人坐下聊天。
廖母也从兜里往外掏吃的,是家里自己炸的素丸子,“你们吃,萝卜丸子,可好吃了。专门用豆油炸的,不油腻。”
经过聊天,知道廖家就是京城周边的一个县里的,别看那地方现在穷,再过个十来年,就属于五环,也令人无比羡慕。
等云穆清打水回来,又给他们倒了热水喝。
三个人都是北方人,语言上没有什么障碍,生活上也不会有太多麻烦,倒也合适。
杨勇和云穆清都属于不怎么特别会说话的那种,但廖大华是气氛组,那张小嘴儿叭叭的,长得也讨喜,像个小宠物一样可爱。
俩年纪大的哥哥都挺喜欢他,席于飞还忍不住掏出一包干果投喂,看他吃东西的样子,更可爱了。
见儿子和同学相处的很好,廖家父母也放了心。
廖父道:“一会儿中午我请你们几个去吃饭吧,听说这边食堂的饭菜也很不错。我家孩子什么都能吃,不挑食。但性子有点儿跳脱,还得两位当哥哥的多包容。”
杨勇呵呵一笑道:“能考上这个学校的,性子再跳脱也是聪明人。大华这样挺好,看着就让人喜欢。”
廖家父母对看一眼,更放心了。
云穆清道:“请客吃饭就不用了,整点儿钱也不容易。我们领的东西里包括饭票,可以直接去打饭。”
“对对对,还有饭票!”廖大华连忙去翻领的东西。
眼瞅着要到中午了,几个人打算去吃饭,外面又来人了。
这次来的是个南方的同学,皮肤黑黑的,跟梅雨有的一拼。不过身上带了一股淡淡的鱼腥味,这是海边长大的孩子。
他是自己来的,扛着个麻袋,手里还拎着两个麻袋,压的几乎都看不到瘦小的身子了。
廖家父母起身去帮忙,这个人抬起头,看着差不多二十来岁的样子,笑出一口大白牙,“你们好。”
这一口浓重的带着方言的普通话,听的北方人一愣一愣的。
新同学也有些不好意思,他挠了挠头,“我是胡建人啦,你们呢?”
廖父愣了,心说胡建是什么地方?
席于飞差点儿笑出声,他道:“你是福建人,怎么考来京城了?”
新同学嘿嘿笑,“我从没见过天an门,就想来这边看看。这边人嗦普通发很biu尊,我想学一下啦。”
他见廖父帮他铺床,连忙过去。“不用啦不用,我自己来。”
“你歇会儿,”廖父说完顿了顿,又轻声细语道:“你休息一下啦。”
席于飞爆笑。
笑的廖父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新同学姓林,据说是福建那边的大姓,叫林祖海。家里世代渔民,在海上讨生活的那种。但他学习好,平日里一边忙打鱼一边教弟弟妹妹们学习,功课也没落下。
高考的消息传到了那边,家里人都鼓励他试试,于是他就想着要考到京城。
也不知道学校咋选,就选了个最靠前的,谁知道还真考上了。
林祖海还从麻袋里掏出个布袋子,里面全是晒干的海货,“你们拿去吃,是不是也能让食堂给做了吃啊?我不懂,我爹娘说不知道这边给不给吃的,让我自带了这些。”
几个人半猜半蒙,也能勉强听懂。
席于飞叹了口气,拍拍林祖海的肩膀,“你得好好学普通发啊,否则以后都没有办法学外语。”
“我几道我几道,我那边有北方过去的知青,有教我啦,否则我这些都说不好啦。”林祖海涨红了脸,看上去很不好意思。
他带来的东西鱼腥味比较大,席于飞建议让廖家父母多带一些回去,因为在这边确实用不着,放在宿舍也有点儿影响。
又拿出一部分让杨勇寄回老家,这些海货家里很少能吃到。就算沧州那边离海也不太远,但想吃个晒干的瑶柱墨鱼之类也很难。
剩下的他留了一部分给后面的同学,剩下的一部分干脆就带回家,晚上加个菜。
这一耽误就到了大中午,一群人拿了饭盒饭票,锁好门浩浩荡荡的去食堂了。
食堂里人也不少,大多数新生都是自己来报名的,个别少数由父母送来。毕竟车票也比较贵,何况出门又要开介绍信又要请假,不少人还是舍不得那些钱的。
那些兴致勃勃东张西望的,都是新生。
放眼看去岁数大的也不在少数,男的女的都有,还有带着孩子的。
食堂的饭菜也十分丰盛,甚至还有少数民族窗口,也排了长长的一队。
这年头大家出门都会带饭盒,饭盒里放菜,盒盖上放馒头米饭之类。这里也有窝头,看着金黄的,应该没有掺杂别的东西,就是纯棒子面。除了馒头还有花卷,米饭是二米饭,大米混了小米。
窝头便宜,馒头花卷米饭比较贵。
不少同学买的都是窝头,省饭票。林祖海打了一两米饭,又要了两个窝头。
他拿着这个东西小心翼翼的咬了一口,表情有些微妙。
南方也有人种玉米,但他们很少吃窝头,会用玉米面蒸糕吃,或者做成叫做粑粑的食物。
菜色就是大白菜土豆萝卜为主,还有鱼。总之放眼望去看不到绿色,这时候大棚都没有推广呢,北方的冬季与初春,饭桌上极少能看见绿色蔬菜。
身为南方人,一年四季都有绿色蔬菜吃,但还真的第一次吃大白菜。
南方没有大白菜这件事,也是席于飞上辈子去了南方才知道的。毕竟在没有过去的时候,他以为全国各地冬天都吃大白菜跟土豆子呢。
作者有话说:
原本想要继续吐槽老板的,但看见有一章被锁了,无语。
我去研究瞅瞅怎么个事儿,晚上再吐槽老板

第174章 改革开放
席于飞没有办法陪着云穆清一起等其他同学回来,因为吃完午饭,他就得上车了。
云玉玉这个难过啊,感情刚有进展,就要被迫“分离”,他考这个大学有什么用?难道就只是为了每天睁开眼,发现自己对面躺着的那个是个脚丫子很臭的话痨吗???
席于飞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不,也有,一觉醒来伸胳膊,没人递给他衣服,洗脸水都要自己打了。
没有玉玉的第一天,想他。
没有玉玉的第二天,想他想他。
没有玉玉的第三天……诶,放弃了。
男人嘛,要学会洒脱。
他现在忙得很。
毕竟距离邓爷爷画圈只有一年了,新哥宁哥还专门跑到京城来跟他彻夜畅谈了两天,然后决定不去港城了,而是把目光放在了羊城与鹏城。
其实这个时候,南方部分城市已经有了改开的苗头了,首先就是工厂实施了分包制度。老邹专门写信来问席于飞,京城这边有没有什么消息或者动静。
席于飞告诉他,有钱的话,能包多少就包多少,如果可以,服装配件厂什么的也抓在手里,那就更好了。
老邹也不是个傻子,现在的羊城到处都开始基建,很多大厂盖职工宿舍楼,以及圈地盖分厂。还要盖什么大商场,大型办公楼之类。
上面的人信息总归是更加灵通,再加上席于飞这边的肯定,老邹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之前买的那几处破院子如今都被规划进了发展项目里,据说拆迁不但给钱还给楼房给门市,这让老邹觉得沾了大便宜。
他决定到时候直接把其中一套楼房写席于飞的名字,毕竟是自己大外甥,也不能亏待了他。
那时候房产证都是手写的,也没有什么签名照相啥的,只要有个名字有个地址,这房子就可以出证。
马科长那边还比较消停,西北发展速度太慢了,全国改开的形势暂时影响不到西北。不过等新哥他们的工厂弄好,完全可以从西北引进劳动力。
不过那也是几年之后的事了。
现在席于飞眼前比较忙的事,就是改开之后,车站将要面临的情况。
改革开放,会让国家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开始,知青只能用考大学,或者家里安排工作,安排结婚的办法回城。但这样真的太艰难了,很多知青开始折腾,当地村里人也不太能容得下他们。
79年开始,知青们就陆陆续续的回城了,几百万年轻人回到城市,给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毕竟城市里当初就因为没办法给这些人安排工作,所以让年轻人下乡支援农村建设。支援没支援不清楚,反正对于当地人来说,感觉双方彼此都是个折磨。
眼瞅着跟自己睡一个屋的知青回了城,其他人能忍得住?
但回城了又能怎么样呢?
于是就有了什么一份工作两人干,一份工资养两家的说法。
就连扫大街这种活儿,那都是好活儿。
还有买爆米花的,修鞋的,这得去街道申请,让街道登记之后给你个武器,错了,给你个机器,又得找老师傅带你,等你能独立出摊了,才算是个正式工作。
就这,都能抢破头。
太多的年轻人没有工作了,城市里出现了大批的街溜子,以及很多“手艺人”。
京城人诙谐,跟拉板车的叫板儿爷,跟扛东西的叫窝脖,跟偷东西的叫佛爷。有这个称呼,估计是因为觉得小偷手多,那些佛像手也多。
席于飞得未雨绸缪起来。
因为只要改开了,火车的车厢里,就会成为重灾区。
车站,医院,公交车。佛爷们最喜欢的地方。
目前来看,还算是安稳。可现在不预防,那以后就得是个麻烦事儿。
席于飞自己写了好几篇关于事情管控的方法,但这时候没办法拿出手。可他对自己的车就更上心了。
不但在车上巡视的时间长了,甚至还记下了被他抓到的每个佛爷长相与名字,并且做成了个一个册子。
他是十分痛恨小偷的。
因为上辈子最艰难的那段日子,就是因为被小偷掏了包。导致他身无分文,只能靠捡破烂和打零散工才能坚持下去。
底层人民是最容易共情底层人民的,那些在车站和医院门口绝望哭泣的脸,是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忘得了的。
七八年,看似是最为平静的一年。
知青回城,大学开放,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席家四个嫂子又怀孕了,因为计划生育这个风声越来越大,让大家都开始紧迫起来。
很多人都在抓紧,希望能在计划彻底实施之前,再多生几个孩子。
多子多孙,一直都是国人对幸福的最淳朴的定义。
云影和郑全最终也没办法跟席于飞希望的那样,等大学毕业在结婚。两个人考上大学之后,就由双方家长点头,举行了婚礼。
拿着红宝书对着伟人像唱东方红,发下彼此是自己的革命伙伴的誓言。
七八年年底,云霞云影双双怀孕,再加上其他四个嫂子,家里多了六个孕妇。
曾柳华睁眼看见六个大肚婆,脑瓜子都疼了。
她觉得自己这辈子就在不停地生孩子,养孩子。好不容易孩子们都拉扯大了结婚了,又开始看着儿媳妇生孩子,养孙子。家里孩子比猪崽子还多,一个个闹腾的翻天覆地。
曾柳华简直无法想象一下子又多了六个孩子是什么状况,而且极有可能不止六个……
一开始她还催一下老四,这家伙对结婚这件事一点儿都不积极,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后来也不催了,爱结婚不结婚,反正家里孩子多,老了之后侄子们一人伺候一个月,轮一年还得富裕几个呢。
同时,也没有人催席于飞跟云穆清结婚。
云奶奶不知道什么时候把这点儿小秘密透露给了云父云母,两个人吃惊了半天,也就放下了。
云家富贵过,但也受过苦难。如今一家子团圆活着就挺好,只求孩子们健康顺心,其他的随缘吧。
只是两家子一提起这俩孩子,彼此都有那么一点儿心虚。
云家觉得是自家孩子太过分,在席家面前有点儿丢份,抬不起头。
席家则认为是因为要保护大宝子而委屈了云家孩子,也有点儿心虚,直不起腰。
两家子都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误会,但却让彼此之间感情更好了。
时间在这种忙忙碌碌吵吵闹闹中过得很快,几乎一转眼,就来到了七九年。
邓爷爷终于在沿海地区画了圈,改革开放正式拉开了帷幕。
田新他们第一时间去了羊城,他们早就选好了地址,也在老邹的带领下和不少厂子喝了酒,谈了合作。
现在正式开始圈地盖厂,实现纺织印染制衣一条龙合作。
席于飞也把自己写的计划和那本记录了上百个佛爷的小册子,分别交给了铁路局他宋叔,以及调查处他孙叔。
这是他目前最大的两条大腿了,云穆清还需要成长,但他总觉得这位大佬以后极有可能成长的路子歪了。但无所谓,俩人都这种感情了,能不能成为大佬都随缘。
更多的知青回来,也有更多人被平反回来。
席于飞跟家里人商量着,拿出不少钱开始买房子。
平反回来的人有一部分都被整怕了,他们只想卖掉房子,拿了钱出国。这就让席于飞沾了很大的便宜,因为这时候房子的价格,真心算是历史最低价。
政策上的改变让所有人都振奋起来,到了七九年底,已经有人开始想着要去南方发展了。
听说那边盖了无数的工厂,招工信息都打到了报纸上面!
而且南方比东北好多了,东北多冷啊,雪一下就是半年,感冒了都不敢出门,怕擤鼻涕的时候把鼻子掰下来。
但是南方,在很多北方人眼中,那就是好地方。
四季如春,冬天也能吃得上绿色蔬菜,不用烧炕,而且有很多时兴的东西。
百货大楼里面很多服装啊包啊鞋子之类,还有家用小电器,都是从南方整来的。
据说在那边,弯腰就能捡到钱!
曾经这个说法,还是形容港城的呢。
宋思明一开始觉得席于飞有些杞人忧天了,知青回城能有多大麻烦?一群年轻人有手有脚的,干点儿什么吃不饱肚子呢?
但他也真没想到,79年年底,车站的人群以爆发式增长起来,每天都有人丢东西,甚至还有人被小偷的刀片划伤了手脚肚皮,弄的浑身都是血。
还有抢劫的,那真的是明抢。抢了东西往人群里一钻,三两下就找不到人影了。
车站派出所这边,无论是侯长青还是刘长胜以及常峥嵘,还有他那个刚分到这边派出所当副所长的五哥,都开始着急上火。
这个时候还没开始严打,对小偷们实在是太宽容了。弄去派出所关几天就能放出来,顶多是街道劳教三个月,三个月之后重操旧业,压根谁都不怕,快把派出所当成家了。
但席于飞在他的计划中着重提出了小偷的危害性。他们偷的不止是那点儿钱,那点儿东西,极有可能是对别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文件,用来救命的钱。
东西被偷,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还有之前被遏制了一段时间的妇女儿童拐卖,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车站这种人员混杂的地方,就是他们作案的最佳地点!
进过铁路这边开了好几次会之后,最终下了一份前所未有的文件。
如果小偷被抓到三次,直接去劳改!
劳改可不是劳教,劳教就在家门口,劳改那是需要去农场的。
你不是说没吃没喝没工作才出来偷东西的吗?那农场很适合啊,去了有工作,工作能换吃的喝的,有的地方还能教你点儿种地的本事呢。
这项条令一下来,农场里顿时被送过去许多年轻劳动力,几年内估计都不用发愁劳动力缺失这件事了。
等八三年过后,这群佛爷备不住还得感谢如今这个规定呢。如果不是提前来劳改了,他们极有可能已经吃了花生米!
作者有话说:
我真的是服了。
那一章被锁,我特么都懵了啊。然后问编辑,编辑讨论了之后也懵了啊。
我跟编辑都找不到锁文的理由。但人家管理员回复十分精彩,说涉及文物买卖??
我真的服了啊大宝子们,我真的服了啊!
我写的是年代文,年代文!那时候别说文物是流通的,还特么有持枪证呢,供销社卖三八大盖!
简直无语,照这么说,我如果写个古代文,里面男的娶了俩,是不是也得被锁?不符合现代社会主义公序良俗道德观?
我写个古代战争把人凌迟了,是不是也得锁?说太血腥影响青少年三观??
我真的,上午锁了到现在还没解锁,编辑告诉我他们会重新审核,比较慢。
我都气笑了。
对了,跟大家说个冷知识,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文物商店和信托商店都是可以买卖部分种类古董的。那个某某博物馆的马馆长,他的很多东西都是那时候买的。
当然,这时候也有,但假的更多,大家看看就成了,不要乱花钱哦。
原本还想吐槽前老板的,现在也没心情吐槽了。
脑瓜子疼!

第175章 看热闹
“明天你要跟着老师去出差?”席于飞洗了个澡,水灵灵的躺在床上,看着旁边正在收拾东西的云穆清。
云穆清已经上大三了,不知道是不是跟着席于飞东奔西跑听了很多见解的原因,他在某些经济方面的问题上很得老教授喜欢。
这次老教授要带几名学生去羊城那边看当地的发展,研究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的不同,直接点名让云穆清一起去。
他是这几个学生里面跟着老教授时间最短的,其他几名都是老教授曾经的学生,在国家贸易口工作了好几年的。
推书 20234-10-16 : 主职算命,兼职踢》:[无CP向] 《(足球同人)[足球]主职算命,兼职踢球》作者:金章玉书【完结】晋江VIP2025-10-11完结总书评数:3059 当前被收藏数:3722 营养液数:9012 文章积分:77,491,120  本书简介:  来自末法时代的小道士席州跟着师父学了个皮毛后,穿了。  还穿 .....